fbpx

蔣勳老師當起「村長」:過得像個人,美就來了

大自然懷抱中的鄉村,同時也是人文育成的基地。正是基於這一信念,台灣東部的池上藝術村最近正式開始了。美學大師蔣勳老師答應主辦者「台灣好基金」的邀請成為「村長」,正式名銜是總顧問及首位駐村藝術家。

老師十分老鄉,真正的投入了。上月他聯同主辦者,與池上鄉親一起,向天地敬酒,宣佈「池上藝術村」開張。

開村之前,蔣老師已於去年進駐村內一棟預早修好的老房子。大家都知道,老師早年在法國學習多年,熟悉那一邊的藝術環境。他真的希望能讓池上村成為台灣的巴比松村。法國那巴比松村(Barbizon),有米勒、盧梭等文藝巨人。他們在村民的俯仰、作息之間找回「人」、「土地」和「手作勞動」等價值,滋養了一代的藝術和思想發展,也深深影響後世。

就說米勒吧,他決心到巴比松村,原是要畫一幅題為《欠收》的畫,以控訴社會。他在村內每天看著村民耕作,聽著教堂傳來的鐘聲,眼前是農人傍晚時摘下帽子,低頭禱告的畫面,因此他就創作了《晚禱》,一幅令人感動不已的作品。這故事由蔣老師說來,特別動聽。他說的何止是藝術史,根本就是真真實實的人類歷史。

追蹤蔣老師近年的言談和文章,大家會發覺老師近年談的美,絕不只是藝術之美。現在,老師會跟聽眾和讀者一起找尋人與人之間的感覺。正如去年一篇訪問老師的文章引述他的話:「過得像個人,才能看到美。」老師提醒我們,去觸摸一片葉,嗅一下夏天的熱或暴雨後的氣味,就是美的歷程的開始。

這種生活中的美學,不待別人(包括廣告和商展等)安排,而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創造。美哉,生命!

資訊:池上位於台東縣縱谷區,是該區最北的平地鄉鎮。人口約一萬,原住民二千多人,以阿美族為主要族群。自始至終,水稻是池上最重要的作物。「池上米」品質優良,遠近馳名。近數年當地辦了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讓鄉鎮生活與藝術結合起來。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