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荒涼寶殿的提燈人:緬懷黃家樹居士

黃家樹居士(1940—2019)圖:明珠佛學社網站
黃家樹居士(1940—2019)圖:明珠佛學社網站

中觀學舍會長黃家樹居士(1940—2019),於10月12日上午安詳辭世。

黃家樹居士於六十年代初開始學佛,受業於羅時憲先生門下,奠定了佛學基礎。1968年,黃居士與明珠佛學社創辦人明慧法師(1907—1972)相遇,二人一見如故。對於法師致力宣揚的原始佛教、中觀思想,黃居士有所領受,法師引以為知己,遂贈予詩句——「海內尋知己,天涯才識君,傳薪多借重,從此挹清芬」,以表其意。其後,法師更邀請他加入明珠佛學社講授佛法。自72年法師離世,黃居士繼承遺志,為佛學社開辦佛學班,直至94年移居加國。09年,居士回港定居,翌年創辦中觀學舍,致力弘揚原始佛教及中觀學說。黃居士弘法多年,春風化雨,如今桃李滿門,為佛教培養弘法人才作出了貢獻。

九年前,黃居士率領學舍的學生,前往西安的草堂寺——中觀祖庭,在禮拜羅什法師(344—413)時,心裏有所觸動,於是造了一聯一詩以抒發其情懷,聯曰:「一代宗師時年久遠寶殿荒涼無燈火,中觀弟子空義維揚門楣光大為眾生」;詩曰:「參禮草堂有幾人,荒涼寶殿竟無燈,千年舍利誰聞問,三論弘傳誓發勤。」聯詩中表露了他對中觀學說的情愫。人生無常,黃居士如今已作古,為緬懷這位提燈人,我們整理了這篇短文。

佛教是此時此地此人的

黃家樹居士的佛教思想,深受印順導師(1906—2005)影響。據說,昔日的佛教較注重臨終、死亡,乃至死後的處理,而往往忽略了生前的修行。面對這樣的氛圍,印順導師在《增一阿含經》中找到依據,繼而提出「人間佛教」予以對治。「佛教,是人間的,唯有人間的佛教,才能展現佛法的真義。」

對於人間佛教,每人都有各自的演繹。黃居士認為,人間佛教最重要的關鍵,是以人為本,解脫人間的煩惱為依歸,它不完全等同於參與慈善福利事業,如救災、醫院、老人院之設立等,因為這些活動只是人間佛教的一部分。要實踐人間佛教,就應先以佛法充實自己,才去實行利他的行為。若只是單純地從事社會福利,沒具備佛法的內涵,這就失卻了人間佛法的特色。

應該以行為來宣傳佛教

修學佛法,不外乎信、解、行、證。只停留於信仰的層面,而沒有因解、起行、修證,就不能得嘗法味,這就好像湯杓一樣,它每天浸在湯鍋裏,卻不知道湯的滋味[1]

近年來,學佛的風氣變得普遍,黃居士表示,在學習佛法過程中,我們除知性上的掌握之外,還應留意自己的行為是否有所改善,譬如說企業家學了佛,是否能將佛法的思想實踐於他的企業之中呢?在待人處事時,能否呈現出佛教的包容、慈悲精神呢?假若我們的行為,不能表現出佛法的內涵,仍舊依循著過往的習氣,這表示佛法還沒在我們的心地上生根。

給初學佛者的入門建議

要讓學佛的善根在心田上紮下,我們應先聽聞佛法。然而佛典浩瀚如汪洋般,要探索它並非易事,如果沒有指引,難免會迷失方向。黃居士給初學佛者如下的修學建議。

對於初學佛者,黃居士認為,應先掌握一些佛法的基本概念,以此作為認識佛法的基礎。然後,再瞭解印度、中國佛教的發展歷史,作為鳥瞰整體佛法的面貌。最後,才依據個人的根性深入經論。這樣在學佛的道路上才不易發生偏差!

延伸閱讀

破邪顯正,五不政策:明珠佛學社


[1] 湯杓的例子,採自阿姜查的譬喻。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