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自製壓力

動物學家曾經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把兩隻猴子關在籠子裡,綁著一隻,讓另一隻自由活動。每隔二十秒就對牠們施以不致命的電擊,每次電擊前籠內的紅燈都會發亮。猴子們發現紅燈和電擊的關係後,活動自如的那隻,每次看見紅燈閃亮均設法避開電擊;而被綁著的那隻,當然無法倖免。然而,最後前者竟然首先死去,後者卻平安無事。

專家研究那猴子的屍體,發現牠是死於胃潰瘍。原來,牠為了逃避電擊,每刻都聚精會神地注意著紅燈;紅燈一亮,牠就趕緊逃跑。因此一直處於高度緊張、恐懼和焦慮之中,這些負面情緒和壓力引起嚴重的胃潰瘍,成為其致命傷。至於動彈不得的猴子,早知自己不能逃跑,倒沒有心理壓力,除了觸電外並無其他損傷。

以上這個實驗固然有違人道精神及佛教的慈悲思想,卻帶出了一個寶貴的教訓:我們生活中必會遇到種種問題,若我們盲目往壞處想,誇大其嚴重性,給自己增加不必要的壓力,不僅無補於事,反而可能每況愈下。許多時候,自我想像出來的憂慮,往往比問題本身帶來更大的痛苦。

人如果長期給予自己太大壓力,雖然不致像實驗中的猴子般猝死,但會令自律神經、內分泌系統失衡,免疫細胞受抑制,進而導致精神不振、記憶衰退、頭痛、失眠、厭食、尿頻,容易患上感冒、氣喘、胃潰瘍、心臟病等;心理方面,思想可能變得負面或麻木,對其他人事漠不關心,做甚麼也覺得不快樂或缺乏成就感,卻易於焦慮緊張、心浮氣燥。總之,壓力會慢慢「蠶食」當事人的身心,令其生活受到嚴重的影響,不容忽視。

壓力除了來自外在的問題,也來自當事人對問題的掌控能力及態度。佛法是覺者對宇宙人生的如實觀察,故佛教鼓勵我們有問題時,不要迷失於恐懼或其他主觀情緒,而要客觀分析其前因後果,思考可能的解決目標及方法。這正是把「四聖諦」模式(苦果、苦因、樂果、樂因)應用於人生各種問題的策略。

若暫時沒能力解決或補救問題,應學習、訓練自己的相關能力;若非個人力量所及,則可尋求他人協助;若非人力所能挽救,則只好坦然接受了。《入菩薩行論》說:「若事情能解決,便毋須擔心;若事情不能解決,擔心也沒用。」世間事物的本質就是無常苦空,本來就無法盡如人意,無須過分強迫自己。實驗中被綁著的猴子,不正是以安然的態度渡過難關嗎?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