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自小播植菩提種子──藏傳佛教「驚現」playgroup

吉祥香巴大乘林會長Christina Kan(左一)主持菩提子playgroup,指導小朋友禮佛
吉祥香巴大乘林會長Christina Kan(左一)主持菩提子playgroup,指導小朋友禮佛

身為佛教徒的父母,往往希望子女也能接觸佛法。然而,若帶子女參加佛學講座,他們聽不明白,只可呆坐發悶;若參與法會,他們也不知道在做甚麼,倒可能對與流行音樂迥異的梵唄反感。久而久之,孩子可能討厭佛法!連成長於佛教世家的東蓮覺苑繼承人何鴻毅居士,小時候也抗拒參加法會。若非後來遇上悟一法師,為他生活化地解釋佛法,現在便不會有佛門網的出現。[1]

某些漢傳佛教團體,明白到不能讓小朋友對佛法生厭,故特別舉辦適合他們年齡的活動。這些活動可能完全不談佛法,而以遊戲帶出道理;有些則以輕鬆的手法、簡單的言語,介紹慈悲、正念等有助兒童成長的佛法概念。例如東蓮覺苑弘法精舍舉辦的「小小CEO(Children Explore Opportunity)培訓班」。[2]

相對地,香港的藏傳佛教組織,給人的印象是經常做灌頂、加持、法會。這一方面是因為多數藏傳上師與漢人弟子都存在著語言障礙,另一方面也因為華人偏好祈福,講經說法時參加者廖廖可數。不過,這情況近年已逐漸改善,不僅開示數目增加,也越來越多親子、植樹、安老等活動,發展出一番新氣象。

想不到,現在本地藏傳道場連playgroup(學前遊戲小組)也有!

年僅一歲半的Tara正繪畫心意卡給大寶法王
年僅一歲半的Tara正繪畫心意卡給大寶法王
六歲的Jason在穿念珠
六歲的Jason在穿念珠

香巴噶舉派(Shangpa Kagyu)傳承持有者卡盧仁波切(Kalu Rinpoche)的香港道場──吉祥香巴大乘林,去年年底開始舉辦「菩提子playgroup」,發起人正是該道場的會長Christina Kan。

筆者覺得,playgroup出現在藏傳佛學會,太不可思議了。問及Christina受到甚麼啟發而萌生這構思,她坦言一直希望向下一代播植菩提種子,只憑著這一顆願心,自發地大膽嘗試。她本身除了照顧女兒、於其學校講故事外,沒其他相關經驗,為此她搜集了很多資料,例如參考過噶瑪噶舉派北美道場KTD的「菩提兒童」(Bodhi Kids),構思了好些活動。因緣際會,她認識了從事幼兒教育的法友,法友義務調整活動的表達方式及深度,並在場協助她進行活動。

道場不是專門辦playgroup的大型商業機構,報名者中一歲半至三歲半的有幾個,五歲、七歲、九歲的又有幾個,Christina兩人無法分批教學,故嘗試讓他們一起上課,效果竟出乎意料地好。不同年紀的小朋友相處融洽、玩得開心,給予相同的問題或任務,都能分別作出深淺不同的回應。結果,造就了這個年齡差距最高達7.5年的特殊「playgroup」。

小朋友製作的風馬旗、念珠已經過大寶法王加持;上方風馬旗的繪畫者七歲半,下方的五歲,後者畫風明顯較簡單,但他依樣畫葫蘆地「繪」上了藏文六字大明咒。
小朋友製作的風馬旗、念珠已經過大寶法王加持;上方風馬旗的繪畫者七歲半,下方的五歲,後者畫風明顯較簡單,但他依樣畫葫蘆地「繪」上了藏文六字大明咒。

菩提子playgroup逢週日聚會,每次主持人都會教導小朋友分享、幫助別人、環保、讓坐等,並要求小朋友完成一些任務,例如在家協助父母做家務、少用紙巾而多用手帕,下次回來報告。通過小朋友的實踐情況,與及即時的問答,主持人可以了解他們是否明白課堂內容。

遊戲是playgroup不可或缺的。例如要求小朋友蒙著雙眼,筆直前行觸摸指定物件,藉此教導正念。又如把觀音菩薩六字大明咒om ma ni pad me hum分別寫在六張卡紙上,與小朋友玩「大風吹」──把咒字卡片放在不同地方,主持人唸出任何一個咒音,小朋友便要盡快找出咒字所在;另外,主持人也會把六字卡片調亂,讓小朋友排出正確順序及讀誦。雖然孩子不清楚六字大明咒的意義,但當作符號或暗號,作遊戲之用亦無不可;何況,《大乘莊嚴寶王經》記載,只要見聞、觸碰、口誦六字大明咒,已能滅罪增福。

小手工的環節也許可視作另一種遊戲。從最初比較簡單的填色、繪畫,到較複雜的穿製念珠、繪製風馬旗都有;最近,則是製作杯子蛋糕(cupcake)、潤唇膏(用意是教導孩童使用環保的天然物料)。其中,念珠和風馬旗都被送到印度,恭請第十七世大寶法王烏金欽列多傑加持後發還;他們繪畫的心意卡,也全部送給法王過目。孩子們把經過加持的風馬旗被掛在各自家中,念珠則自用或轉贈家人,這對他們而言是一種成就,也是一種鼓勵。

此外,主持人也會循序漸進地教導小朋友靜坐。首先只講姿勢,接著簡單地說留意呼吸,讓小朋友嘗試過後,下一步才詳細解釋怎樣留意呼吸。Christina希望,靜坐可以提升小朋友的專注力,促進學習,減輕功課上的壓力;同時認知自己的想法,增強自控能力。據悉,有些參加者回家後,仍有繼續靜坐。

六歲的Jonathan與家長一起靜坐,前方擺放了他們的cupcake製成品
六歲的Jonathan與家長一起靜坐,前方擺放了他們的cupcake製成品
三歲半的Faye(中)於家長協助下製作cupcake
三歲半的Faye(中)於家長協助下製作cupcake

有時,主持人會播放影片,例如佛陀傳記卡通;或分享自己的朝聖見聞,並派贈朝聖所獲的加持物。

除了主持人設計的教學活動,孩子們透過排隊索取勞作物料或禮物,學懂禮貌與秩序;透過集體遊戲,學懂社交;透過製作小手工的過程,學懂解難、分享,也促進了親子關係。

Christina表示,雖然playgroup包含佛教內容,但並不強迫兒童信佛,旨在讓他們來到道場接觸一下,締結善緣。懂事後信佛與否,由他們自行選擇。話說回來,光是參加了這個playgroup,已經有小朋友詢問父母經文中出現的「非人」、「輪迴海」是甚麼意思;更有人夢見與觀音菩薩聊天。兩位主持人,都感到十分欣慰。

許多參加者都主動要求父母再帶他們來玩,義工認為這顯示了小朋友在這裡經驗愉快,覺得自己是主角,與不可自由走動或說話的一般法會截然不同。筆者深有同感,無論對小朋友或年輕人,都應針對他們的心態弘法,不能千篇一律地偏重高深義理或令人摸不著頭腦的事相儀式。謹願這類散播菩提種子的活動,能如雨後春筍般日趨普及,讓更多人得沐佛法甘霖。即使新一代不成為佛教徒,佛法的人生哲學仍對他們有所裨益。


[1] 〈從厭倦佛法到熱衷弘法的傳奇──何鴻毅居士訪談〉
http://mingkok.buddhistdoor.com/cht/news/d/37581

[2] http://bulletin.buddhistdoor.com/chi/6419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