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和、化解熱惱的減法「煩惱即菩提」

(圖:網上圖片)

新啟用的商場,光與色互相映照。置身於空調散發出來的清涼裏,身心的熱惱得以緩和,幫助人安於「熱境」之中。

冷空氣能緩減環境的熱惱,心的熱惱又如何得以緩和和轉化呢?

煩惱的生起

生活當中,引起煩惱的東西,人、地、事、物都有。

以佛法來看,引起煩惱的「迷」大致有兩種:「迷理」是指沒有徹底了解苦集滅道四聖諦等的道理;「迷事」是指執迷於俗世事相。《行事鈔》說:「迷事者障俗諦故;迷理者障真諦故。」

《六祖壇經》說,「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如果我們執迷著遇到的人、地、事物等外境而引生的感受和思維,隨而對所面對的環境產生好或壞、有或無等反應,甚而引起身心不安,佛法稱為「煩惱」。雖然,遇事生起煩惱是人之常情及常態,若煩惱時常在心中迴旋不去,對我們的身心健康實有著負面影響。

煩惱即菩提的運轉

眾生的心念剎那剎那的轉動,前念後念的心理狀態都會被我們感知。各位有沒有察覺到,這種相續感知的心理狀態,曾令我們產生不安呢?如果有,該怎樣處理呢?

如果我們當下即放開前念所產生的計較及分別的感受,後念隨即安穩下來,這就是智慧了。

菩提是甚麼? 菩提有覺悟、開悟的意思。

一般來說,我們都把煩惱和菩提一分為二。《壇經》卻說「煩惱即菩提」。這表示甚麼呢?

煩惱和菩提都是我們心的作用及相狀。我們的心含蘊著會「轉變」的潛質。「煩惱即菩提」提醒我們轉念有法!

生活上,常用轉念方法包括:

一、離開現場,更換環境來舒緩心情
二、藉著感受呼吸來放鬆心情
三、想一想自己發生甚麼事
四、找友好幫助
等等……

《壇經》<懺悔品>說:「又,煩惱無邊誓願斷,將自性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門無盡誓願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又,無上佛道誓願成,既常能下心行於真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願力法。」

這也可理解為轉念的方法,即是一、除卻虛妄思想心;二、須自見性常行正法;三、離迷離覺常生般若。

當我們認識到煩惱是因環境引起,或因自己的業力而起,便知煩惱只是心理的作用,是虛而不實的事相。如果我們能善用生活中種種煩惱事相,從中領悟煩惱從何而來,使能轉煩惱為菩提。心中執意煩惱的感受,那就是煩惱;如果心中沒有執意的念頭,就是菩提。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99%b3%e6%83%a0%e8%8a%ac/" title="Posts by 陳惠芬"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陳惠芬</a>

資深社工,哲學系碩士,讀書會及禪藝帶領人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