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修行成效的決定關鍵,在因還是在緣?」
如果,以「因」比作種子,「緣」比作種子成長的種種條件,例如︰陽光、雨露、空氣、土壤、季節等等,當然「緣」是更加重要。
「緣」就好比機會、條件、關係與網絡。世間的一切事物,緣聚而成,緣散而滅。所以,弘一大師曾提出修行必「當勤精進」、「以戒為師」八個大字。
所謂「精進」,不只是勤奮。佛陀在指引解脫痛苦煩惱的方法──八正道中之「正精進」告訴我們︰「一位比丘為了不讓內心生起那些沒有生起的惡不善法,他精進、努力、有決心、專注;為了捨棄內心那些生起了的惡不善法,他精進、努力、有決心、專注;為了讓內心生起那些沒有生起的善法,他精進、努力、有決心、專注;為了讓內心那些生起了的善法保持下去、不散、增長、充足、修習圓滿,他精進、努力、有決心、專注。」
這段說話的意思是︰修行的人要有決心、努力、專心、勤奮地壓制那些埋藏在心底裏的不良心理質素,例如︰貪婪、執着、嫉妒、瞋恨、欺騙、不誠實等,要製造不利於它們滋長的條件或土壤,讓它們不能生起。倘若這些不良的心理質素已經顯現在思想(意)、言語(口)、行動(身)中,我們要努力、勤奮、專注、有決心去清除、拋棄它們。
舉例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被人傷害、誤會或欺騙,我們習慣地會產生憎恨、憤怒甚或報復的思想與情感。我們要有決心不要讓自己的惡念生起。筆者曾嘗試過努力、專注去培養自己的慈悲想法。當上述境況出現時,我首先讓自己平靜下來,運用正念去理解、觀察對方行為背後的因素,他或她的困擾導致這行為,我便能生起慈悲心去寬恕他、為他祈願,願他身心能夠保持寧靜、和諧,遠離痛苦,願他得到平安、快樂。這樣我們便不會墜入惡念的險境,令自己坐立不安,滋長不良的心理質素在自己胸襟中顯現出來。此外,我們也要盡量避免接觸能夠刺激不良的心理質素生起的環境,例如︰避免接觸不良的報紙刊物,電視及電影等。
倘若不良的心理質素例如︰憤怒、憎恨已經顯現,我嘗試有決心、努力、專注地去培養自己覺知的能力,馬上告訴自己︰知道這是不良的思想、情緒,它已經生起。只是知道,但不要對抗它,因為一對抗它,便會滋長它的反抗力量。我們對待憤怒、恐懼、憎恨、貪婪、擔憂、執着等的情緒,要像母親對待哭哭鬧鬧的、不舒服的兒童,我們把它擁抱在懷裏,用慈祥的態度去安慰它、照顧它,很快地這些思緒便會平伏及消失。繼而我們可以用正念去觀察它如何生起,如何滅去,滅去給我們帶來甚麼好處,至少要想三點好處。例如︰滅去它會令自己精神健康,身體健康,及保持良好的心理質素。越想多點好處,越快把這不良的心理質素捨棄。
此外,佛陀還囑咐我們要勤奮、專注、有決心、努力去澆灌心底裏還沒有生起的良好的心理素質。例如︰誠實、良善、樂於助人、喜悅、寬恕、悲憫、從容等。我們要創造有利於它們滋長的環境,讓它們生起及茁壯成長。若然它們已經顯現,我們要勤奮、專注、有決心、努力去澆灌它們,讓它們保持下去,不散失、不斷充實及增長。
舉例來說,我們要把握機會參加佛法的講座,藉以增長自己的智慧及栽培正見、正思維與正念。筆者認為還要多看多讀有關佛理的書刊與雜誌,及與好友互相透過電郵及面書(Facebook)交流佛法的資訊。並且在日常生活中要實行禪修。禪修不單止於坐禪,而是時時刻刻執行生活禪的修練。行、住、坐、臥都要念念分明,以便提昇自己覺知的能力。我們一旦擁有強大的覺知力,惡念就無可遁形。
此外,當善念已經生起,我們要努力、刻意去強化它,例如︰將善念生起的經歷、過程、好處用文字記錄下來,一方面可以與大家分享、交流。另一方面,使它在腦袋中札札實實地留下來,不散亂、不忘失,更能讓它在藏識中佔一重要地位,隨時呼喚它走出來發揮強大的力量,去征服人生道路上的苦難與逆境,使自己能夠安然地面對一切,常懷喜樂的心態去助己助人,讓生命發揮它本然的光芒和力量,活出圓滿自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