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經》對大乘不共小乘之詮釋與《心經》、《金剛經》的異同 (一)

(圖:International Dunhuang Project)

大乘佛教主要是針對小乘佛教而來。《維摩經》、《心經》和《金剛經》都是大乘佛教重要的經典,旨在發揚大乘不共小乘的精神。《維摩經》與後兩經比較,異多於同,既豐富又具特色。本文首先區別大乘和小乘,然後以《維摩經》為主,在以下三方面探討三經評論大乘與小乘的異同,透過「目標」、「見解」和「修行方法」的討論,希望更了解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的菩薩精神。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

根據呂澂先生在《印度佛學思想概論》[1]的說法,大乘和小乘可有以下簡單的區別:

(一)    在宗教的實踐上,大乘以成佛為目的,而小乘則以達到阿羅漢為究竟。
(二)    在理論上,對法空的解釋,小乘認為(特別是有部)凡佛說的都實在。因此,不承認萬法皆空,大乘認為一切皆空,法的自性也是空,所以說一切法的存在如幻如化。
(三)    小乘認為要實現自己的理想,非出家過禁慾生活不可;大乘,特別在其初期,則以居家的信徒為主。

張澄基在《佛學今詮》[2]則從「根」(意樂或動機)、「見」、「行」(戒、定、慧)、「果」,列出其主要不同處。值得留意是他指出小乘「由極端厭離世間而生出離之心,決意斷捨煩惱,爭取涅槃」;他們覺得「人(間)的佛陀乃佛法之根本及出生處」,不像大乘覺得「一切佛法」「不只局限於人(間)的佛陀,而是那遍滿一切的常住佛性」。另外,小乘看「生死與涅槃,染污和清淨是絕對不相同的對立」,有「斷此取彼的主張」。為了解脫,他們重視「不作惡業」、「護持律儀」,以及藉「禪定力漸次降伏各種粗細煩惱」及以「觀內外諸法生滅無常、蘊聚無我而斷除我執」,「煩惱亦亡」,「達成最後之寂滅的無餘涅槃」。他們不及大乘在於「只有超越的離;而無不二的即」,沒有大乘「事事無礙、悲用無盡之無住涅槃境界」。

綜合來說,大乘和小乘主要在三方面有所不同:

「目標」(根和果):修行的目的、佛法是否局限於釋尊的教法
「見解」(見):對法空 (真實義)和「對立概念」(煩惱和涅槃)的解釋和態度
「修行方法」(行):修行的方式(出家或在家)、對戒律的重視、與眾生的關係

三經在「目標」上區別大、小乘的異同

本段主要列舉大、小乘修行的目的以及對佛說和非佛說的立場。因為訂定「目標」離不開「見解」,下一段亦會再多加討論。《維摩經》、《心經》和《金剛經》都讚揚佛或菩薩的功德,不像小乘以斷除了煩惱的阿羅漢為究竟,而是以成佛為最終目的,理想人格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薩。三經提及的榜樣,亦不局限於釋尊。《心經》,褒揚「觀自在菩薩」、「菩提薩埵」和「三世諸佛」因性空思想可達到「自在」、「度一切苦厄」、「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金剛經》提到「無量千萬佛」、「然燈佛」、「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等,表示十方世界無量剎中,不只有釋尊,還有無數諸佛。在此經也見到菩薩未及佛陀,還在修行的階段,只是發心上求大覺的眾生或上求大覺、下化眾生的修行者,需要請教已得無上菩提的覺者──佛陀。前者是在因位,後者在果位。《維摩經》則以在家的維摩居士為讚嘆對象,又提及佛陀聲聞和菩薩乘弟子、天女和香積佛等,他們的修行和見地,各有法門。維摩居士毫不留情地彈偏斥小,歎大褒圓。如弟子品第三:「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因為他們都曾被維摩詰道出修為的不如「法」;又如舍利弗分別在不思議品第六與「諸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昇」 坐師子座以及在觀眾生品第七與「一切弟子神力去(天女散諸菩薩大弟子上的)華不能令去」。指出小乘人不及大乘菩薩那般自在無礙。

下回將討論三經在「見解」和「修行方法」上如何區別大、小乘的異同。


參考資料:
● 李潤生 《般若經選講義》(香港:香港大學, 2010年)
● 李潤生 法相學會集刊第五期《佛家空義辨解》(香港:佛教法相學會, 2003年)
● 鎌田茂雄  《沉默的教示》 維摩經(台北:大展出版社,1994年)
● 演培法師《維摩詰所說經講記》(台北:天華出版社, 2008年)
● 釋智諭 《維摩詰所說經講記》(網上版)
● 釋明慧:《維摩經句解釋義》(明珠佛學社,1998年,初版)
● 趙國森 《維摩詰經》 第1至38講錄音(香港:佛教法相學會)
● 張澄基 《佛學今詮》(臺北:慧炬出版社, 2004年, 初版九刷)
● 呂澂 《印度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出版社, 2007年)
● 印順導師 《印度佛教思想史》(新竹:正聞出版社, 2009年, 修訂版)
● 印順導師 《般若經講記》(新竹:正聞出版社, 2003年, 新版二刷)
● 印順導師《勝鬘經講記》(新竹:正聞出版社, 2003年,新版二刷)
● 印順導師《學佛三要》(新竹:正聞出版社,2003年, 新版二刷)
● 印順導師《方便之道》(新竹:正聞出版社,2004年,初版五刷)
● 印順導師《性空學探源》(新竹:正聞出版社, 2003年, 修訂版)
● 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光》(新竹:正聞出版社, 2003年, 新版二刷)
● 印順導師 《以佛法研究佛法》(新竹:正聞出版社, 2003年, 修訂版)
● 黃家樹  《中觀要義淺說》(加拿大:加拿大安省佛教法相學會,2002,初版)
● 陳雁姿  《般若經選講義》(香港:香港大學, 2010年)
● 羅時憲《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纂釋》(香港:佛教法相學會, 2007年)
● 釋竺摩《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話》(臺北:佛光文化, 2009年, 六版三刷)
● 蔡耀明《阿含經》和《說無垢稱經》的不二法門初探(網上版)
● 南懷瑾 《金剛經說什麼》


[1] 呂澂《印度佛學思想概論》 p.89
[2] 張澄基《佛學今詮下冊》第六章 p.7 – p.11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