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聽無聲之聲,摒除隔膜:《聾人及弱聽人士精神健康服務:專業人士指引》的理念和建議

說出的話語不被聆聽、或消散在人群中,那是個怎樣的處境呢?常人也許難以想像,多少無聲之聲在被聽見前,便已消散在市巷中——現時香港逾十五萬五千人有聽力困難,卻只有約四千人懂得手語。「失語」問題在香港聾人及弱聽群體中甚為嚴重。

然而,即使有手能言,往往也不足以令人充分理解無聲之境中截然不同的生活。因此,不論在職場或日常生活,聾人皆不可避免地被邊緣化。要摒除有聲與無聲間的隔膜,便先要給聾人和弱聽人士重新賦予話語,讓需求被社會聽見。「語橋社資」最近推出的《聾人及弱聽人士精神健康服務:專業人士指引》(《指引》),將面對弱聽群體的專業知識集合成一冊,冀能為專業人士裝備實用的工具及技巧,協助他們為聾人或弱聽群體提供適切的服務。

《聾人及弱聽人士精神健康服務:專業人士指引》刊本
《聾人及弱聽人士精神健康服務:專業人士指引》刊本

以精神健康服務為例,極少數精神健康服務者能以香港手語服務聾人或弱聽人士。聾人和弱聽人士不被聽見時,在人來人往之間感到猶如孑然一身。被人群和大量資訊排除在外,又難以訴說,故因「失語」而感到鬱悶者比比皆是。可是當他們從「失語」的境地中伸出手來,試圖尋求協助,卻往往在普遍的精神健康服務中再次陷入「失語」的境地。與一般人一樣,服務提供者在面對聽障人士時亦難免遭遇語言障礙。

要對無聲世界加深認知,最好是由弱聽人士親自詮釋其獨特的生活經驗。衛生署認可香港臨床心理學家公會名冊會員陳雅文表示,製作《指引》期間,工作人員訪問了百餘個來自聾人機構的人士,傾聽他們各層面的需求,包括其偏好的溝通方式,如書寫、手語翻譯等。訪問結果顯示,對母語為手語的弱聽人士而言,以口語表達自己十分困難。大部分弱聽人士皆偏好手語配合口語交流,《指引》亦循此方向編成,針對弱聽人士獨特的生活難題,為服務提供者提供建議和參考。

《指引》先描述了聾人或弱聽人士的特徵,耳聾對社會、心理發展的影響等。《指引》繼而分折聾人或弱聽人士的精神健康服務的現存問題。在另一部份,《指引》列舉服務時的一般策略、建議為他們舉辦公眾教育活動的服務框架,以及說明在進行個別心理治療時應注意的地方。

《指引》除描繪聾人和弱聽人士在精神健康服務中遇到的阻礙外,也旨在使相關專業人士步入弱聽人士的經驗世界,使其於接受專業服務的層面上,擁有與健聽人士相等的權利。

《指引》由眾專業及聾人機構人士協同製作。
《指引》由眾專業及聾人機構人士協同製作。

陳雅文說,她參與計劃前並無與弱聽人士相處的經驗。通過與弱聽群體合作,她也得以從生活的細節上理解他們的世界,細聽無聲之聲。疫情肆虐數年,人人面覆口罩,使弱聽人士無法讀唇,甚至在別人對其說話時懵然不知。對於一面口罩,常人關注之處只在於戴上是否悶熱,但它原已阻礙弱聽人士的日常溝通,給他們帶來新的困境。弱聽群體在數年裡面對這種困難,令她十分佩服。又出乎她的意料,他們似乎比健聽人士更樂意表達自己——陳女士憶起一名大專院校生,曾因校內並無手語傳譯而向院校提出需求;即便面對不願配合的職員,仍敢於捍衛自己的權利。縱使身處的環境以健聽人士為主導,他們仍未喪失表達的意欲。陳雅文希望《指引》能凸顯弱聽人士的呼聲,讓精神服務者及政府得悉他們的困難,使弱聽人士獲取手語翻譯服務等資源。

下載《指引》網上版: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wGTgz4lb54CisStRhTSytMWubmj0AzI3/view

分享: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6%9d%8e%e7%ab%af%e5%ae%9c/" title="Posts by 李端宜"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李端宜</a>

熱愛文字與寫作,盼以筆鋒一訴胸臆、描繪人間百態。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