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大覺寺與香港天台宗僧人的法緣

紐約大覺寺
紐約大覺寺(圖:鄭運蘭)

紐約大覺寺,由樂渡法師開山,繼任的顯明法師,均和香港天台宗淵源甚深。筆者久仰創辦人沈家禎居士(1913-2007)弘法事跡,藉著參加2023年紐約馬拉松的機緣,參訪這座歷史悠久的海外佛寺,懷緬創寺的大德們。此文略述大覺寺緣起及現况。

紐約大覺寺的緣起──創辦人沈家禎居士

初次聽聞沈家禎居士大名,是拜讀他的著作《金剛經的研究》。沈居士畢業於交通大學,1952年由香港移居美國。沈居士伉儷篤信佛教,沈夫人居和如居士,十八年來誦念《金剛經》。除了紐約大覺寺外,沈居士在世界各地創建道場;美國佛教會、紐約莊嚴寺、菩提精舍、大佛寺、紐約大學世界宗教研究院圖書館、台灣新竹譯經院等。沈居士親自在各地道場或電台以英文講授佛法,並集成著作。

大覺寺與香港天台宗的法緣

協助沈居士創辦大覺寺的樂渡法師[1](1923-2011),生於安徽。十歲出家,十六歲受戒。1942年,入讀倓虚法師創辦的青島「湛山寺佛學院」,畢業後留寺擔任職事。    

1949年,入讀香港「華南學佛院」,成為第一屆學僧。畢業後協助倓虛大師在香港創辦「諦閑大師紀念堂」及「中華佛教圖書館」。因為早年立下將來到國外弘法的志願,所以暇時苦讀英文。1963年,受伍佩琳居士邀請,赴美國三藩市主持「正善佛道研究會」,是第三位到美國弘化的法師。 

1964年,倓虛法師俗家弟子姜黃能靖居士,邀請樂渡法師應移錫紐約,二人和沈家楨居士決定成立「美國佛教會」(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簡稱BAUS),委任法師為首屆會長。沈夫人購入紐約Bronx 區位於3070 Albany Crescent的大樓,再轉贈「美國佛教會」,改建成現時的「大覺寺」,法師出任首位住持。在主持「美國佛教會」及「大覺寺」十年期間,樂渡法師推動各種弘法活動,為美國佛教奠定堅實基礎。

樂渡法師後創辦加拿大多倫多「湛山精舍」、「美國佛教青年會」、「美加佛經翻譯委員會」等。三十多年來,將三十幾種漢文佛教典籍譯為英文;包括《般若心經》、《圓頓三經》、《靜坐》、《菩薩學處》、《佛學概論》、《幸福之道》、《佛法導論》、《法舫法師演講集》、《頓悟入道要門》、《勸發菩提心文》等。初稿完成的還有《大般涅槃經》四十卷、《摩訶止觀》十卷、《法華玄義》十卷、以及《般若經綱要》。其修行法門秉承天台宗靈峰派的教法,以念佛為主,兼修止觀。2011年,樂渡法師在紐約圓寂,世壽八十九歲。東北三老之一的定西法師曾寫下《華南學佛院廿位冠名》的楹聯,其中贈樂渡法師的對聯云:「樂邦行願莊嚴久,渡筏慈悲運載頻。」[2]

1984年,顯明法師(1917-2007)由臺灣赴美,出任「大覺寺」及「莊嚴寺」方丈,及「美國佛教會」會長。顯明法師是寶靜法師弟子,與香港天台宗結下不解因缘。

法師出生於遼寧,俗姓雷,幼年喪母。1929年,與父親一同出家,於哈爾濱極樂寺剃度。1931年,於營口楞嚴寺依止首任住持禪定老和尚受具足戒。翌年,入讀寧波觀宗寺弘法研究社,畢業後留寺任戒堂監學、輔講、主講等職。

1939年,隨寶靜法師到香港弘法,獲寶靜法師授記付法為天台教觀第四十五代。1940年,寶靜法師在上海圓寂,法師侍奉在側。回港後,遇上香港日治淪陷。1942年,顯明法師與覺光法師避走桂林及重慶,在當地弘揚佛法,並代寶靜法師授付覺光法師為天台宗教觀第四十六代。

顯明法師在美期間繼續弘揚天台宗,講授《天台四教儀》、《摩訶止觀》、《妙法蓮華經妙玄節要》, 並編印《寶靜法師全集》《摩訶止觀》等。2007年圓寂,其法寶上載至「佛隴學會」網站流通。[3]

住持Bhante Subodeha new
住持Bhante Subodeha(圖:鄭運蘭)
禪修班宣傳海報(圖:鄭運蘭)

大覺寺現况

參訪當日適逢是觀音誕,筆者乘地鐵一號線到241街站(241st St)下車,步行兩分鐘左轉入241街西(241st St West),便已看到Temple of Enlightenment 的牌額,交通非常便捷。這幢矮矮的紅色簡約平房,相對隣近鬧市的Broadway購物區,顯得特別搶眼及寧靜(見圖)。筆者冒昧造訪,幸得住持Bhante Subodeha 接待(見圖)。法師來自斯里蘭卡,住持大覺寺已三年。現時寺院每週舉辦兩次禪修班,信眾有華人及斯里蘭卡人。寺內佈置簡潔,書架上放了天台宗典籍,例如《蕅益大師全集》等。寺內不乏歷史痕跡;1975年,沈居士邀請剛博士畢業的聖嚴法師赴美弘法,聖嚴法師在大覺寺居住近兩年,現時仍擺放着其墨寶。

香港「華南學佛院」培養了不少大德,影響遍及海外。此行更深刻地感受到願力的不可思議!佛法的不可思議!


[1]加拿大湛山精舍網站: https://www.chamshantemple.org/messages/magazine/index.php?channelId=4&sectionId=309&itemId=901&attachId=0&langCd=CN&magPageNo=3

[2] 《東北三老佛學思想研討會論文集》,第369頁。

[3] https://www.forlong.us/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