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究竟要符合甚麼條件,才算得上是佛教徒?

很多人會有一個問題,就是怎樣才是佛教徒?很多時候我們填寫問卷,遇上「宗教」一項,究竟要符合甚麼條件,才可以填寫佛教呢?是不是信佛念經,修禪打坐就是佛教徒?或者有讀過佛學課程,有學位就是佛教徒呢?答案很簡單,皈依三寶是進入佛門的第一步,因為一切戒皆以皈依三寶為根本,而所有禪行,都是跟隨佛、法、僧學習的。三寶在心中,就有智慧,所以沒有皈依,就是門外漢,不是佛教徒了。

佛弟子的等第,是以所受戒別的層次而定,受三皈依戒,是最先的,是入佛信佛學佛的第一步,皈依的對象,是佛、法、僧三寶。六道眾生,只要發心皈依,佛教無不接受,因為所有眾生都是未來佛,眾生皆有佛性,這是佛教有教無類,平等無礙的宗教性。皈依三寶,是學佛的基礎;往上還有五戒、八戒、十戒、菩薩戒等等,但一切戒皆以皈依三寶為根本的。

「皈依」二字,從字面上解釋,「皈」是回轉,或是皈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賴,凡是回轉依靠,或歸投信賴的行為,都是稱為皈依。甚麼是「三寶」?三寶就是指「佛、法、僧」。今援引聖嚴法師在《戒律學綱要》中的教導說明:

佛是覺者,自覺、覺他、覺滿;法是法則,有軌範使人理解與任持自性不失之能;僧是和合眾,於事於理和合相處;因為在佛法僧中,能夠產生無量的功德,發揮無盡的妙用,並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稱之為寶。三寶的種類,從大體上說,分為兩大類:

一、從事相上說,有住持三寶與化相三寶。

二、從理體上說,有一體三寶與理體三寶。

所謂住持三寶:

一、凡用玉琢、石刻、金鑄、銅燒、泥塑、木雕、油漆、墨畫、絹繡、紙繪的佛像,便是佛寶;

二、凡是三藏經典,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便是法寶;

三、凡是剃頭染衣的比丘比丘尼,便是僧寶。因為佛陀入滅之後的佛教,端靠這一類的三寶,為之延續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傳布佛教的教義,所以稱為住持三寶。

所謂化相三寶:

一、 釋迦牟尼在印度成道而至入滅的階段中,釋迦便是佛寶;

二、佛陀當時向弟子們所說的種種教示,如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等的道理,便是法寶;

三、當時隨佛出家的凡聖弟子,便是僧寶。

這是唯有佛陀住世應化之際才有的相狀,所以稱為化相三寶。

所謂一體三寶:即是佛法僧三寶之中,各各皆具三寶的功德:

一、 佛有覺照之能,所以是佛寶;佛能說法,於法自在,故有軌持之能,所以是法寶;佛無違諍之過,所以是僧寶。

二、法的本體,具有能生諸佛之性,所以是佛寶;法的本身,就有軌持的功能,所以是法寶;法法平等,互不相妨,所以是僧寶。

三、僧有觀照之智者,為佛寶;僧有軌持之用者,是法寶;僧為和合之體者,是僧寶。

所謂理體三寶:是說一切眾生,各各本具之三寶,這有兩類:

一、從修證上說,凡夫皆以「惑、業、苦」而流轉生死,若能翻迷成悟,惑即成為般若,即佛寶,業即成為解脫,即法寶,苦即成為法身,即僧寶;

二、 從理體(真如)上說,能觀之理為佛寶,所觀之事為法寶,事理一如為僧寶。不過,說到皈依的真義,凡是不究竟、不著實和不可靠的信仰與依賴,均不得稱為真皈依。皈依是學佛修行的第一步,先由皈依身外的三寶開始,歸投三寶,依賴三寶的啟發與指引,走向大涅槃的大解脫道,到時自身的當下,就是「理體三寶」了。

有人說,信佛只要心誠,何必一定要皈依?這種想法,乍聽似有道理,實則不合要求。皈依三寶是進入佛門的第一步,但如不走第一步,豈能走出第二、第三步呢?有人認為自己已有看經的能力,可以直接向佛經之中,探求他們的成佛之道,但是佛經是佛陀所說,再由佛的出家弟子們結集成篇,流傳後世,所以不能只皈依法寶,因為三寶是不能分開的;有人說現在不皈依,是因為緣分未到,正在等待自己心儀的老師,其實佛教徒是可以皈依多位法師,有皈依師、受戒師、受業師;有人將皈依看成是一種儀式,覺得是繁文縟節,說可不可以皈依自性三寶,其實皈依需要儀式,是因為在儀式中可以透過師父適當的講解與善巧的導引,使皈依者能夠清楚、恩重地發起堅定的信心,並且在十方三寶現前證明,承諾盡此一生,必當皈依三寶、發菩提心和斷惡修善。受皈依,既是形式上的問題,更是心性上的問題,是修行的第一步。受皈依時,不僅口中念著,身體拜著,心裏還得想著,主要是在於心的領受,納受三皈戒體。戒體是師師相傳,是法統的一脈相承,直接來自釋迦佛本身。

皈依後,你可以告訴別人你是佛教徒,但是要緊記,學佛不是為了貼標籤,成為佛教徒的目的是為了跟釋迦牟尼佛學習,是為了讓我們減少煩惱,是為了讓周圍的一切眾生切實的得到利益與功德。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曾在《正見:佛陀的證悟》一書說,甚麼令你不是佛教徒:「如果你認為,並非一切和合或造作的事物都是無常,你認為有某些基本的元素或概念是恆常的,那麼你就不是佛教徒。……如果你不能接受一切情緒都是痛苦的,如果你相信實在有某些情緒是純然愉悅的,那麼你就不是佛教徒。……如果你不能接受一切現象都是如幻而性空的,如果你相信有某些事物確實本具自性而存在,那麼你就不是佛教徒。……如果你認為證悟存在於時間、空間及能力的場域之內,那麼你就不是佛教徒。」仁波切又說:「要成為一位佛教徒,你必須接受一切和合現象都是無常,一切情緒都是痛苦,一切事物無自性,以及證悟是超越概念的。」

皈依三寶後,在生活上有所規範,衣食住行有了準則,懂得怎樣處理財富名利,學會如何優化情緒,自然會減少生活上的煩惱,活得自在輕鬆。以三寶為依皈,明白到有生必有死,就可以勇敢面對病苦,不會懼怕死亡,是真正的生命教育。三寶時刻在心中,就是對自己修行方向的肯定,從此就跟著佛陀的足跡,在菩提路上拾級而上,生命就變得有意義了。皈依後,早晚課和禪修時做三皈依,念念皈依,三寶時刻在心中,就是修行了。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