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稱名正行」是往生淨土的「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五個「一心專」念佛的往生正行

淨土宗的宗祖善導大師秉承兩尊的教化和祖師的傳承,依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所言「佛本願力」為根本法派,闡明淨土立教的根本主旨,奠定整個淨土宗系統的理論基礎。

善導大師更依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言:淨土三經皆以「名號」為體,在《觀經四帖疏》開宗名義,明確指出淨土三經的中心思想是一致的:淨土三經皆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善導大師進一步在「深心」釋,依順阿彌陀佛在第十八願所選定的往生行業,演釋念佛往生的心相和行法,特別判立「正、雜」二行,「正、助」二業,非常清晰地說明正確、必定的往生淨土的念佛行業──正定之業,如下:

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讚歎供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是名為正。

此名為念佛往生的「五正行」。正行與雜行是相對而言的,因此約之可說有「五種雜行」,推廣之則有無量雜行;無量雜行亦即是「諸善萬行」。五種雜行簡述如下:

讀誦雜行:為往生極樂而讀誦淨土三經以外的經典。
觀想雜行:為往生極樂而想像極樂淨土以外的依正二報莊嚴。
禮拜雜行:為往生極樂而禮拜彌陀以外的諸佛菩薩。
稱名雜行:為往生極樂而稱念彌陀以外的諸佛菩薩名號及咒語。
讚供雜行:為往生極樂而讚歎供養彌陀以外的諸佛菩薩。

從文字表面來看,一般佛門弟子,尤其是一向修習聖道的他宗他流者,對上述「正、雜」二行的判釋必然有所保留、疑惑、乃至反對。且看善導大師釋疑!

稱名正行是往生正定之業,順佛本願   故

續云: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何以稱名正行是往生正定之業?   理由很簡單:「順佛本願   故」,一切回歸到阿彌陀佛的「本願」──淨土宗的根本、法派。「正定業」有二義:即「正選定之業」,與「正決定之業」。

前者是就彌陀而言的,阿彌陀佛於二百一十億的諸佛誓願中,選捨一切諸行,不為眾生往生之因願;獨選定念佛一行,作為眾生往生之因願,故名 為「正選定之業」。後者是就眾生而言,眾生信順此願,稱名念佛,則往生決定,故名為「正決定之業」。

正行和雜行的得失

善導大師續言正行和雜行的得失:

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此「往生行相」既有「正雜二行」,便有「二行得失」,其得失有五種,如下:

「正行五得」:與彌陀親、近、無間、不用迴向、純。
「雜行五失」:與彌陀疏、遠、有間、必用迴向、雜。

本來五種雜行也好,諸善萬行也好,都是佛教中的修行。只是從行業的性質來講,雜行是屬於「聖道門」、難行道、自力,亦即是此土從凡入聖的行業;而正行是屬於「淨土門」、易行道、他力,亦即是彼土得生證入的行業。

此二者的性質、利益完全不同,善導大師作此二行之判,舉出 「二行得失」,有褒貶和廢立之意。就往生淨土而言,亦即褒正行,貶雜行,而勸導淨土行者實踐正行、捨棄雜行。

為甚麼要專修呢?

為甚麼要我等有緣往生人專修念佛呢?善導大師云:何以故?余比日自見聞: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此二行得失,如前已辨。

善導大師當時所見所聞,與今日的佛教局面大同小異;諸方道俗力言「專修一句佛號不得生」者,比比皆是。可是,善導大師說,從效果和利益上,專修者全仗佛力,明信佛智,具有純度達百分百的、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名號功德,自然十即十生;反之,雜修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印光大師也盛讚善導大師楷定專修之德,云:善導和尚,係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闡淨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實處,教人修持。至於所示專雜二修,其利無窮。專修謂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

印光大師亦同意善導大師的看法,云: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迴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

好一句「萬不漏一」、「千古不易之鐵案」,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令人安心、令人歡喜。這些「喜忍」、「悟忍」、「信忍」並不是個人的心理作用,自我安慰,自我陶醉,孤方自想,而是全因相應於阿彌陀佛成就的真實願之承諾,完全信受而不違逆釋迦世尊的教化,更完全隨順諸佛舒舌的誠實言。

善導大師續云: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南無阿彌陀佛!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