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禪僧的行腳生活────明海法師談「禪心三無」(二十七)

(續上期)

在中國歷史上,禪僧行腳有著非常悠久的傳統。古代中國寺院有講寺、律寺、禪寺,一般地說,講寺、律寺這些寺院的生活相對穩定,只有在唐朝以後勃興的禪寺,禪僧行腳才是真正蔚然成風,而且成為每一個禪僧修行生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可以想像,在古代中國,雖然交通工具不太發達,但是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都有官道、有驛站,而行腳的禪僧不僅僅在官道、驛站和一馬平川之地行走,也有很多時候是披荊斬棘,在深山老林裏行走,到那裏去拜訪修行人,尋找或開闢新的修行道場。

禪僧的這種行腳生活,從印度佛教來講有它的淵源。我們知道《華嚴經》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經裏講,善財童子發起菩提心時,文殊師利菩薩告訴他:「你僅僅發起菩提心還是不夠的,你對這個世界上法的差別相還沒有通達,很多差別智還沒有學會。所以你應該到各地去廣參博學,請教那些修行的菩薩們。」這樣,善財童子就離開了文殊菩薩。他向南邊行,經過110個城市,拜訪了五十三位修行人。在他所拜訪的五十三位修行人裏,有出家人——比丘、比丘尼、沙彌,也有在家人,如國王、做生意的長者,甚至還有妓女,各種各樣的修行人。當他結束五十三參的時候,最後登上彌勒樓閣,來到彌勒菩薩的面前,成為一個通達華嚴境界的大菩薩。所以佛教裏有一個詞叫「百城煙水」,指的就是善財童子經過一百多個城市去參訪善知識,這個故事成為佛教裏廣參博學的一個典範故事。

在印度,出家人的生活更有行腳僧的特色。印度的季節比我們中國的中原要單純一點,一年大概是三個季節。雨季出家人會結夏安居,在一個寺院、在家居士們供養的一個道場安住,其他的時間就會遊行教化,帶著簡單的衣缽、行囊,走到哪裏就住到哪裏。在印度傳統的比丘修行生活裏面,有一種最艱苦的修行是頭陀行。頭陀行,是把物質生活降到最低極限,頭陀的最大特點就是到各地雲遊,沒有固定的居處。即使在一棵樹下也不會連著住兩個晚上,頭陀住一個晚上就會離開那棵樹,換一個地方。這是為了在這種居無定所的修行生活裏,培養心靈的力量,直至道業成就。

跑江湖

佛教傳到中國以後,一開始的時候,出家人的生活也是居無定所。禪宗是在南北朝的時候由達摩祖師傳到中國來的。他從印度坐船來到廣州番禺,後來在建業即現在的南京和梁武帝討論修行,不太投機,便到了現在的河南嵩山少林寺,在那裏靜坐九年。此後得到一個傳法弟子,就是歷史上的二祖慧可。達摩祖師以後的這幾代祖師,二祖慧可、三祖僧璨一直到四祖道信,他們的生活都是居無定所,即使在寺院,住的時間也不長,有的時候,這些祖師還會到街上、到人多的地方混跡於人群中。

二祖慧可的道場在中國南北都有。河北邯鄲成安縣有一個元符寺,在安徽有二祖寺,都是二祖住過的地方。從河北到安徽,距離也是很長的,也說明他那時候的生活非常不穩定。

六祖以後,禪宗在中國的影響越來越大,禪寺越來越多。在水邊林下修行傳法的禪師也越來越多。六祖以後有兩位非常著名的禪師,一位叫馬祖道一,他在江西洪州,即《滕王閣序》中的「洪州新府」,現在的南昌。另外有一位叫石頭希遷,在現在湖南南嶽。這兩位在當時的佛教界是最有影響力、最有威望的禪師,所有修行的禪僧都去向他們討教,不是去江西就是去湖南,或者在江西和湖南之間跑來跑去,後來就稱之為「跑江湖」。民間口語裏的「跑江湖」是從禪宗這裏來的,不過後來成為對社會上的三教九流為了糊口而到處奔波的生活狀況的一個概括和描繪,這是後話。

(待續)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