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班的指導經驗--禪修止觀推廣的經驗與反思(二)

(續上期)

考慮到這些,我在過去的一年做過一些嘗試,向大家報告。

我一共做了五期禪修班,其中有四期是對佛教沒有了解的工商界人士的,30、40歲左右的企業家,他們普遍面臨煩躁、喧鬧的都市生活,嚮往通過靜坐來得到心靈的寧靜,來解決內心的困惑。另一期則是面向寺院居士們的。禪修過程中,在最初的幾天裏,我主要指導他們最基礎的安般禪,就是培養專注力的過程,讓他們靜下來。然後進一步指導他們在靜坐中對自己這個人、對自己的生活進行有序的思維和觀察。對這個有序思維觀察的方向,我設定了四個題目給他們。每個題目給他們一個思維的理路,按照這個理路,讓他們去觀照、檢查自己。在靜坐中,在最初身心有相對的穩定以後,能夠圍繞題目自主地依照理路有序地去觀察思維。四個題目中,第一個題目是責任,第二個題目是思過,第三個題目是念恩,第四個題目是念死。這四個題目雖然是很具體的四個切入點,它也有自己的範圍和局限,但用這四個題目可以引發禪修者對自己平時做人做事,乃至生活有比較全面的反思、自省。

針對每一個題目,我給予他們一個思維的理路。比如說責任,他們的責任,從一個社會角色的社會責任,到一個自然人的責任,到一個我們在無窮盡的時間、空間中的生命,應該對自己所擔負的終極目標、終極價值、終極關懷的責任。然後觀察我們每個人在這些責任面前的心態反應。後面的題目大概也都遵循一種方法論,這個方法論叫「執其兩端而扣之」,就是我們面臨每一問題的時候,一般我們比較容易找到極端的,我們以極端的方式去反映,這是比較容易表述出來的。我們在一個問題上很容易找到兩端,但是要找到中道很難。我們找到兩端以後,透過兩端去體會中道,比如不生不滅,有無來去,這是一個方法論。比如責任的兩端,一端是逃避、畏懼、本能地排斥;另一端是把自己的責任和角色認同為自我,就是把自我投射到責任中,然後認同這個責任,這其實是另外一種迷失,這種迷失往往在世間法裏面不容易觀察到,甚至可能會被佔領。通過引導他們觀察這兩端來體會,我們光是停留在聞思層面的正見認知,以正見的認知來觀照我們自己面對責任,應該是一種甚麼心態。思過也是一樣的,我們很容易把握到我們所犯的過錯面前兩端的形態。這是我在禪修裏面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一部分的禪修它的目的就是要培養禪修者有序地觀察思維自己,釐清他們對禪修的誤解,然後通過這樣一個過程讓禪修者能夠看到自己人格的、性格的死角,往往經過這個過程以後,他們會變得安靜。

經過這樣一個過程以後,內心的安靜不是通常逃避的安靜。禪修的誤區裏面,其中有一種心理,其實是逃避主義;禪修成為一個掩體,成為我們逃避生活和現實挑戰的一個掩蔽地方。但是,當我們回到現實生活中,特別是在對家人,可能他還是依循他原來的人格方式去反應、去面對,所以禪修並沒有給他提供甚麼實際效用。就好像是他只是一邊喝了一點酒,喝酒的時候也許感覺挺好;但是,這個酒精過去了,他還是他原來的自己。這是禪修中的一個偏差,當然禪修中還有更多的偏差,比如說有將個人的各種利益訴求和在過去成長經歷中被壓抑的慾望訴求,投射到禪修中,去追尋一些奇妙的體驗,去期盼來自於一種神秘世界的恩寵,然後這裏面想得到一個自我成就的各種各樣企圖,這些都屬於禪修的誤區。現在我們要引導他們正面的,完全轉身去面對自己,以禪觀的力量去面對自己,養成這樣一種自我觀察、自我觀照、自我反省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在密集的禪修中去培養,然後可以帶回到生活中、帶回到工作中去運用,帶回到日常的人文中去運用。

編者按:此為法師於北京甚剎海書院、2014佛教思想建設研討會上的發言

(待續)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