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禪修帽子之二:「身心反應越多越大,便是坐得越好」

(續上期)

「我思故我在」這哲學名句隱含了西方文化對「思想」及「自我」的重視,相對於禪宗所推崇的「不可思議」及「無我」的開悟境界,兩者有如背道而馳。

「不可思議」指不要用語言或概念去思考或分析,這對於很多自許理性的現代人來說,可說是一個不易接受的思想衝擊。不過,如果大家肯打開心胸,學習禪修,可會進入一個既吸引又有趣的新天地!

很多人學禪不久,身心發生從未經歷過的反應,驚喜之餘,往往令他們派給禪修第二頂帽子:「身心反應越多越大,便是坐得越好。」

繼程法師在一篇討論禪修的身心之文章[1],指出「修禪或止觀是一個極大的身心調整過程,要將世間的粗俗染著的身心,調和為出世間的深細及超越,[…]其過程中也必會出現種種障礙及狀況、反應」。不過,反應越多越大是否好事?

筆者和很多人一樣,第一次禪七坐得較為穩定時,便有氣動。另外,有兩位學過氣功的朋友,氣動得很猛烈,其中一位更會有節奏地做出如地板霹靂舞(break-dance)的動作呢。我在禪七小參時,幫他請教法師如何處理,朋友依法照做後,很快減少了那特別反應,後來更不再出現,他卻覺得若有所失,認為自己坐得沒有以前那麼好了──這是重視禪修反應的學習者常見的心態。

繼程法師一向強調身心的「粗」和「細」。他指出「一個身體狀況粗的人,即是身體健康較有問題,心理較粗的狀況則顯示了情緒上的不穩定、心智的幼稚、思考上的膚淺、行為及言談上的粗俗,還經常喜歡胡思亂想、妄念多而雜等等。身心較細者則生理較健康,心理平衡、穩定、深細思考,心智成熟。」「 修行禪定方法即是在將粗調至細的一個過程,並將身心在調整後能安住於較細較深的境界,並依此身心狀態來面對生活,處理種種的事務」。

另外,法師分析調整過程遇到的那些反應:有正也有負。「正面的反應顯現了修行深入的順暢及進步,負面的反應顯示了身心種種障礙,包括了病況,潛伏性的傷、病,及內臟的種種問題,心理上的不平衡、壓力及種種惡性心理作用及以往惡業造作而潛留下來的力量」。 

很多人以為可以依書自學禪修,其實不知弊病,其中之一就是不知如何處理那些現象和反應。有一位體弱多病的居士學了小止觀法門以後,碰到各式各樣的氣動,他把那些情況詳細地記錄成書[2],如果大家看書後,多作比較,就會產生很多疑問。

法師曾在一本書內解釋:「其實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動得愈厲害的人,其實就是身體愈差的人,才會有這一種現象,如果身體好的話,氣脈是通的,氣脈通,當氣通過的時候,就會順暢地過,不會衝擊了。氣不需要衝過去的話,動作就不存在了,它就不會發生氣動。」[3]

印順法師在〈美麗而險惡的歧途〉[4]一文細緻地分析氣動。他總結地說:「佛法的修習禪定,起初是身心動亂,[…]久之,漸離動亂而身心安定。漸凝定時,由於宿習熏發,心中的善念或惡念,善境界或惡境界,又紛紛現前。由於風力增強,身體也不由自主的震動起來。在修定過程中,這種身心的震動(或先或後),還在門外呢!如執著這虛幻形相,虛幻音聲,身體震動,便停滯不前,或轉而退失,不再能進入定境,開發無邊功德寶藏了。」

最後,導師再次提醒:「佛法的修習禪定,不論是小乘、大乘,不論是重在依定發通,或依定發慧,都是要超過這些身心的幻境。因為非超過這些,不能進入身心更安寧,更平和的定境,不能得到體悟真理,解脫生死,神通自在。」


[1]禪修的身心http://fowap.goodweb.net.cn/news/news_view.asp?newsid=16246

[2] 《因是子靜坐養生法》

[3] 釋繼程:《禪門過關》(法鼓文化,台北),頁176。

[4] 印順法師:《佛法是救世之光》(正聞出版社,新竹),頁313至328。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