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談到七訣因果的第一步,是要認知一切眾生曾經為母。接著第二步是憶恩:憶念母親的恩德。
思惟報恩 甚為善哉
首先應該對此生的母親憶念其恩德,憶念她不僅僅此世為母,在無始的輪迴中,她曾經為母無數次。為母之時,最初胎中十月,深怕傷及胎兒,不敢緊繫腰帶;哪怕自己深受饑渴之苦,卻擔憂胎中孩兒,不敢足飲飽食;行走坐臥唯恐傷及胎兒,寧願自己吃苦受累,一心維護著腹中胎兒。這暇滿的人身,最初於胎中即有著母愛無比的恩德。同樣剛剛出生的嬰兒,柔弱嬌嫩,無法忍受任何外來的影響,如果沒有母親的呵護,哪怕是一只老鼠的侵害,亦不能自衛;雖然是渾身骯髒的嬰兒,母親卻猶如窮人獲寶一般的歡喜無比,以慈愛之心給予清洗。又生怕傷及子女嫩弱之體,遂置以柔軟衣物;擔心孩子受寒,晝夜用自己的體溫予以溫暖;唯恐他們饑渴,時時喂以母乳。即便是骯髒的鼻涕,可以用手擦掉,但生怕弄疼幼兒,於是直接用嘴吸去。睡夢中亦牽掛著嬰兒的安危,難有安穩的睡眠。視之則是慈愛萬般的目光,呼之亦是慈愛千重的心愛之名。從牙牙學語到長大成人,其間傾注了母親多少心血與恩愛?若兒生病受痛苦,尚比自己生病還憂心難過;若兒有甚麼圓滿的成就,尚比自己獲得甚麼成功還要欣慰。給予無私的恩愛,卻無怨無悔!思惟如此種種恩德,緣此生的大恩母親修得穩固的憶恩之心,便可轉向自己的父親等其他有親緣之人,再轉向中間性的非親非故的人,再逐漸轉向與自己有怨恨的人,修行曾經為母的憶恩,最終求得緣一切眾生而生起穩固的憶恩。
以上介绍了憶恩,接下來就是思惟報恩。通過憶恩的部分,我們應該認識到如母有情的大恩。既然明知有此大恩,若不思報恩,那將是極其卑劣的行為。就世俗上的觀念而言,若有人在自己窮困潦倒的時候,給予衣食上的幫助,得以渡過艱難,他日若有機會定當思報,不然則以為恥!即便是一隻狗,亦對餵養自己的主人,不負恩澤。作為一個大乘修行者,應該以知恥知愧為本性,更當盡力圖報。我等與佛陀,同受恩於眾生的;然而,佛陀歷經艱辛,修行報恩,最終成就究竟的果位;我等則不思報恩,反而竭力於為害眾生的行為,因此直至今日,還沉沒於痛苦的輪迴之中。其中的差別,由此可知。所以應該隨順善良知恥的行為,定當知恩圖報。譬如:自己的大恩母親如果雙眼無恙,自然可以自行往來;倘若有天她雙目失明,亦無人帶路,並且處於神經失常的狀態,更走在極其危險的懸崖邊緣,此時此刻的老母,唯一可以求助的除自己的兒子之外,還有誰呢?作為她的兒子,眼見母親如此危險,豈能視若無睹而心安理得?同樣的道理,無始以來的輪迴中,對自己恩德萬千的如母有情,沒有明辨善惡的慧眼,遠離增上生(人與天人的身位)與決定勝(解脫與一切遍智)之道,沒有善知識的引導,深受煩惱心魔的侵害而無力自主,猶如瘋癲之人;時時刻刻,惡行的慾念熾烈,不能克制,不僅僅行於輪迴苦海的危險之境,更是處於墮入惡趣的懸崖邊上。眼見如此,若置之不理,豈不愧之已矣?
我等今日因緣具備,能夠遇上善知識,修學大乘佛法,尚略知取捨。相對而言,甚為善哉!因此應該思惟救渡有情,報恩如母眾生的時機就在當下,是該負起此任。然而,僅僅利益於有漏的快樂(受煩惱等污染的暫時性快樂),有可能是利小弊大的危害。芸芸眾生,自然都在追求完美,依靠自己所知所能的努力,亦能獲得輪迴中的有漏快樂。這不過是欺誑性的快樂而已,終究不知究竟的利與害,不懂得獲利除害的方法。我等今日稍知諸煩惱之過患與清淨諦的功德,所以,並非暫時性的欺騙,亦非戲謔孩童般的玩笑;而是決定性的思惟,要以究竟的利益來報恩。譬如:面對瘋癲的母親,即使是她拿刀來砍自己,作為兒子,不會對她瞋怒,而是想著要如何救治好母親的病。所以對無論是親、敵的一切眾生,應該思惟修行如是報恩。
以上我們介紹了知母、憶恩、報恩,修行思惟這三個部分很重要,只有修好這三部分,接下來的第四悅意慈才能任運修成。所謂悅意慈,就是緣一切眾生,生起慈母對愛子悅意慈愛般的心。為了易於入手,悅意慈亦應該首先緣親情好友,再緣非親非敵之人,然後緣怨敵之人。對這三類人都能夠生起悅意慈愛的心,那麼對於一切眾生生起悅意的慈心,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在思惟的過程中,應該要思忖報恩於眾生,莫過於能使眾生獲得快樂與消除痛苦。芸芸眾生在輪迴的激流中,沒有一絲真正的快樂。三惡趣中的痛苦,自然不必多言;就算投生於三善趣的生靈,別說無漏的快樂,就他們自認為是快樂的事情,亦不過是朝陽下的露水,要麼瞬間就轉變為痛苦,要麼成為痛苦的源頭!而能夠修真正快樂因素的人,則是少之又少。別說尋求解脫之道,就連為了能夠獲得增上生(人與天人的果位)而修行一份善業的人,亦是寥寥無幾,難見幾人啊!因此,應該對一切如母有情,憶念他們能夠得到安樂或安樂的因;或願望他們得到安樂或安樂的因;或令他們獲得安樂或安樂的因,那該是多好呀!就像慈母是多麼的希望自己的愛子能夠得到安樂一般,悅意慈就是緣一切如母有情生起願他們得到安樂的心態。譬如:一切眾生能以正當的途徑豐衣足食,那該多好呀!願眾生能夠獲得暇滿的人身,那該多好啊!能讓眾生都追隨大乘善知識,那該多好呀!偶爾如此思惟,亦非常難得!更何況真正的悅意慈,由以上的修行而任運自如的生起,其利益勝過用無數極其珍貴的供品來供養諸佛菩薩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功德!因此,我們大家都應該努力修行。
以上講述了不少,草草瀏覽一遍,就以為⋯⋯哦!原來如此,我懂了,合上本刊就行了。如同學術研究者研究佛法,自認為很懂佛教教義,但不會去實際修行。這樣對自己修行佛法沒有實際意義,佛法並非懂得就可以了,而是需要把懂了的法予以實踐修行,以此改變自己愚昧無知的心,那才是真正學佛的目的。
自主願眾生離苦的大悲心
悦意慈的修行之後就是修行大悲心,一般我們都會說慈悲心,但其實慈心與悲心應該分開來講,因為二者的心相不同。慈心是願眾生得樂的心態,悲心則是願眾生離苦的心態。所謂大悲心,就像母親面對生病的愛子,不由自主的生起願愛子早日康復、遠離病痛的折磨的心態。面對芸芸眾生,能夠任運自如的生起願望眾生遠離痛苦的心態;或眾生能夠遠離痛苦那該多好的啊!又或能令眾生遠離痛苦,那該多好的心態。願眾生離苦的大悲心,並不是偶爾性的或是口頭上的大悲心,不能以為偶爾的生起願眾生離苦的心態,就是生起大悲心了,一般往往會有這樣的誤解。
大悲心需要思惟如母眾生的種種痛苦,而生起不由自主願眾生離苦的心態,是無時無刻的一個穩定狀態。偶爾發發願,或是見到可憐的生靈遭受傷害,而生起憐憫心等等,這些雖然都是善業,但還不是真正的大悲心。眾生的痛苦,包含在苦苦、壞苦、遍行苦三苦之中。細細思惟,六道輪迴中的生靈,地獄、餓鬼、阿修羅、天界的種種痛苦(可以參閱《菩提道次第廣論》,這裏暫且不論),那是我們無法感受的!畜生道與人類的痛苦則是我們眼見身受的痛苦,就我們身邊的豬羊來講吧,大家都很熟悉啦!人類養飼牠們的目的就是要享用牠們的肉。當屠夫拿著利刀準備宰殺的時候,可憐的豬羊,手腳被捆綁著,無法抗拒,無法逃避。雖然痛苦萬般,卻連一聲哀嚎慘叫也不能,因為嘴已經被繩索緊緊的綑綁;心裏充滿著恐懼,卻無人解救;眼流哀憐的淚水,卻換不到屠夫放下屠刀。這一切的痛苦,都是因為前世作的業,今生今世得到果報。
回頭思惟我們人類生老病死的痛苦,如影隨行,自然不必說,誰也無法逃避!就算我們生在佛法盛行的地方,也許認為自己快樂幸福,然而生命就像冬天的太陽那樣短暫,忽然消失!在這短暫的人生中,沒有任何善行作為,卻由於貪嗔痴的左右,偏偏造作種種惡業,還自以為了不起,殊不知那是直奔地獄的大門。就當今世界的狀況來說吧,多少位高權重的人物,本來可以成就諸多利益人類乃至眾生的事業,卻因貪嗔痴的擺佈,或圖個人名利或為親友的恩仇等等。各自的口號喊得似乎都很有正義感,不惜發動戰爭,生靈塗炭,為害人類。實際上卻是自己為自己造作痛苦的根源,因為業和因果沒有絲毫的欺誑性。
因此,思惟眾生的種種痛苦與痛苦的因,發起願眾生離苦的大悲心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不是佛教徒亦沒有關係,如果這個世界發起慈心悲心的人多一些,那怕只是普遍性的慈心或悲心,那麼這個世界將會安寧許多。然而,對於一個大乘修行者來講,這裏所說的大悲心之關鍵性,就更不用說了!古印度那爛陀著名的佛學家──中觀派大論師月稱,在其著作《入中論》的開篇禮讚中,就是以種子、水、肥料、果實成熟的比喻方式來禮讚大悲心,說明大悲心的重要性。最初發起大悲心的人,就已經決定了他將屬於大乘種性的修行者,也就是為菩提心的生起埋下了種子。在沒有達到究竟果位期間,反覆的串習修行大悲心,能夠增上菩提心,猶如水的灌溉與肥料的助緣,使青苗成長。達到究竟果位之時,大悲心將助緣廣利眾生的事業,猶如果實的成熟。雖然大悲心的生起並非易事,但是也應該努力修行,願大家能夠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