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正面態度 為生命打氣
創域會委員蘇玉梅和陳愛蘭,多年來在會內並肩作戰,像到聖母醫院探訪新症病人,至今已十多年。她們的緣多年前已結下,「過去我曾給玉梅做家居支援,替她做飯。」陳愛蘭輕聲的說。
蘇玉梅於2000年確診患鼻咽癌,康復後於2005年再復發,接受治療後病情雖穩定下來,身體機能卻逐步退化:「聽覺、視力一直轉差,聲帶亦受影響,因口腔肌肉控制不靈,有些字音難以發出。」礙於言語不清,她曾猶疑應否做訪問,最後還是毅然的分享經歷。她因參加鼻咽癌講座而認識新域會:「一來到便感覺好溫暖,既有癌病資訊,負責的姑娘又好好人。我先做會員,之後才做義工。」現時她主要處理創域會的行政工作,並從事地區關懷,包括致電慰問和到戶探訪。
陳愛蘭二十七年前乳癌病發,治療藥物效果不佳,副作用嚴重,導致食欲不振、情緒低落。「住院期間,體會到病人需要別人關懷、愛護,故許下承諾:他日康復,我要當義工照顧他人。」不久她便投身義工行列,到醫院探訪病人。以往擔任家居支援期間,曾目睹親身照料的病友逐漸虛弱至離世,教她傷感不已。調整過心情,繼續上路,由新域會到創域會,參與義務工作的熱誠從未動搖。2011年發現罹患腦瘤,體會更深,「那次發病,會友給予的關懷教我感動,我決意繼續做義工。」
所謂感同身受,她們都認為同路人分享更有共鳴:「像覆診前那種忐忑的心情:不知檢查結果怎樣、這次健康狀況是否良好、期望能順利過渡……那種心情,是有相同經歷的病友才會明白。」
深明治療的路不易走,和新症患者分享時,她們會說務實的話:「太粉飾的話,病人亦不會相信。」陳愛蘭說。立於治療路上,她會著眼目前,自我鼓勵:「今天做完治療,已視作康復了,不要想復發等負面的事。正如做化療,醫療人員會恭喜你:打了兩針,還有四針便可以完成療程。我會用這些話鼓勵病友。」
擔任義工,服務他人,自己亦有不少收穫。蘇玉梅說:「過程中,紓緩到個人的情緒,又學到新事物。同時認識了不少同路人,互相扶持。」陳愛蘭說:「做探訪,與人傾談,對個人心靈亦有禆益。」談到最開心的事,她們都說:「看到曾探訪的病人康復,前來參加活動,甚至當義工,能夠引領他們走上這條路,感覺做關懷服務很有意義。」
施予中的窩心快樂
創域會委員陳佩儀和內務副主席陳麗珍,是甲狀腺癌的同路人,支援、支持到相交,今天大家都以「好姊妹」相稱。
陳佩儀加入創域會已六年:「我找到了信心、開心、力量和支持。」她一口氣數算得著。早年在外邊尋尋覓覓,到創域會才結交到甲狀腺癌的同路人,這個病類小組的組長正是陳麗珍。在對方鼓勵下,她由會員轉而參與委員會,期望能多表達意見。
1986年起,陳佩儀踏上迂迴的治療路,歷經轉折,曾遇醫療失誤,苦在心內口難開,及後兒女長大,面向「空巢期」,又誘發情緒病。她決意強化性格中正向的一面,隨著參與義工服務,正能量越來越強:「做義工接觸到不同的人和事,看事物的角度亦不同了,能放開一點,望遠一點,有助處理情緒。」
她曾替其他癌病機構任電話關懷義工,並到醫院探訪,遇到的患者各有故事,淚中有笑。她在醫院門診接觸到一位女病人,不停申訴家事:丈夫變心,兒女反叛,要生要死:「她說了很多,卻沒有關注自己的病情。」陳佩儀引導她放鬆,慢慢她有了笑容,家人的態度亦有改善,「後來丈夫還陪她覆診。由想死到出現這個轉變,能夠幫到人,很開心。」
2004年,陳麗珍確診患癌,治療路雖較平順,但因掌握的資訊太少,無奈地於兩個月內連動兩次手術。接受手術後,她曾失聲個多月,無法言語。其後她參觀佛舍利子在港的展覽,「拜完舍利子,那晚我便能開聲,朋友說我與佛有緣。」一段緣,引導她接觸佛教,並皈依三寶。
問到學佛所得,她淺淺的道:「學到慈悲心;學懂不要執著,以前內心很執著。從佛學亦看到自己,現在會隨緣,不強求,不會要求別人按自己意思做。」無論作為康復者或義工,這幾點都相當受用。
接受治療期間,她認識了一位創域會的義工,並多所請益,康復後便請對方帶她來做義工。三年後,她與病友推動成立甲狀腺癌病類小組,更獲引薦當組長。從事義務工作,她說有助平復負面情緒,越做越起勁。同途路上,不免有消極者,她會分享正面想法:「我會鼓勵對方放開心情,心態是很重要的,先要處理好情緒,不要經常想負面的事,需要放下,當下最緊要醫好病。」
既受益,亦施予,歷年來致力推動同路人互相扶持,信念堅定。陳佩儀說:「同路人,大家同一科,能講得出那種感覺,說的話更到肉。」陳麗珍亦同意:「家人可以照顧你起居,安慰一下,但體會不到你的身心感受,同科的病人才感受到。通過熱線和網絡群組,同路人可以隨時互相支援。」
後記:心態正面 活好當下
創域會印製的單張,封面是藍天白雲下隨風飄揚的蒲公英,輕盈卻堅毅,迎向充滿希望的天地。該會致力推動病友同行關顧、互相扶持,聆聽各委員分享參與義務工作的所見所得,確實如同把明亮日光領到晦暗的治病路途,而我的腦海不期然想起幾個佛教徒所持行的理念。
發願:大家當上義工,每每源於曾經歷治療路上的徬徨無助,或對別人關懷的珍視與感謝,因而發下心願,康復後要回饋他人。重要是他們都兌現承諾,騰出時間與心力完成一年又一年的服務,沒有言退。
布施、慈悲心:出任義工,就是一種無私的施予。一顆澄明的心,不自詡付出,反欣慰從中所得。最大的快樂,並非得到人家誇讚,而是看到別人得到協助,排解疑難,失落變為快樂。
活好當下:霎時獲悉罹患重病,說明人生無常,於此張惶失措的關口,更需要冷靜認清當下現況。康復者有過深切體會,懂得規勸同路人別抱怨過去、焦慮未來,活好當下,治好疾患,才是上策。誠如病人指出,抱持正面的態度,就是抗病的一道有效力量。
無關乎有信仰背景,對病者、康復者,以及普通人,這幾個待人處事的態度,在人生旅途上都是十分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