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日本密教的不動明王

(奈良國立博物館,不動明王坐像,快慶作,鎌倉時代(13世紀),京都正壽院)

不動明王、不動尊、不動使者

不動明王是日本密教極具代表性的本尊。密教所說的「本尊」,是指修行者在修行密法時禮拜、供養、觀想的主要對象。密教對本尊有不同的分類方法,一般分為四大部類,即佛部、菩薩部、明王部,及天部。顧名思義,不動明王是屬於明王部,而且也是眾多明王中最重要的。

不動明王又名「不動尊」。不動尊的梵文是Acalanāthaacala有「不動」、「不動之物」之意,nātha指「保護者」、「統治者」、「支配者」等。由於在印度「不動之物」(acala)是山的意思,而且特別是指如喜馬拉雅山般堅固不變的山,加上不動尊的形象是坐(或站)於磐石上,顯示出其支配之意,所以不動尊的起源,很可能是來自於山的守護神。[1]

不動明王又名「不動使者」。據《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簡稱《大日經疏》)所說,不動明王早已成佛,但以其根本誓願,示現出他在初發心時那種不圓滿的奴僕之相貌,擔當如來使者的角色,為執行如來的教法而作出各種利益眾生的事務。[2]這表現出不動明王作為如來使者的性格。

所謂「明王」

「明王」(vidyā-rāja)的「明」(vidyā)指知識,尤其是指宗教上的知識,例如關於醫術及咒術等一般人無法知曉的特殊知識。掌握到「明」的人,叫作「持明者」;而對「明」有統御能力的人,就是持明者之王,簡稱「明王」。

在印度,不論是佛教、耆那教、婆羅門教,都有提及到持明者。持明者有兩類,第一類是指有道德及智慧的人,這些人同時通曉醫術及咒術。第二類是指人類以外的一種妖精,這類妖精有男有女,有善有惡,能夠在空中自由飛翔,也有隱身的能力。[3]這是印度文化裏持明者的形象。

在密教中,《大日經疏》對「明」有以下的說明:「破除一切無明煩惱之闇故,名之為『明』。⋯⋯從一切身分任運生者,名之為『明』也。」[4]換言之,明具有破除無明煩惱的作用,而身體的行為動作是明的表現形式。從這段引文看來,密教的明王似乎是象徵著一股欲以行動力來破除無明煩惱的智慧力量;由此也不難想像為何密教各尊明王都同樣展現出威猛忿怒而充滿動感的形象了。

除了不動明王之外,著名的明王還有:降三世明王、軍荼利明王、大威德明王,以及金剛夜叉明王。日本真言宗把這五尊明王合稱為「五大明王」或「五大尊」、「五忿怒」等。

讀者可以在日本的九州國立博物館網址,看到五大明王忿怒威猛的身姿(網頁內有五大明王的造像及畫像)。

三種輪身——佛、菩薩、明王的關係

在密教的思想中,從教化眾生的角度來看,佛有三種身,稱為「三種輪身」或「三輪身」。「輪」是古代印度的武器,它是一種可以用來近身殺敵或作出遠距離投擲的利器;佛教以「輪」象徵能夠摧破眾生煩惱的力量。諸佛如來為了教導眾生,使令眾生滅除煩惱而呈現出三種姿態,此即「三輪身」。三輪身包括:一、「自性輪身」,指佛自己的真如法性身。二、「正法輪身」,指佛以順適如意的方法化度眾生,故而呈現慈悲溫柔的菩薩身,為眾生演說正法。三、「教令輪身」,指佛為了教導逆惡難化之眾生,故而呈現凶猛威怒的明王身,以強硬的方法令其遵奉如來之教令,促使他們走在菩提正道上。

由此可見,佛、菩薩、明王這三者的關係是三位一體的——菩薩是如來順化眾生時的慈悲示現,明王則是如來逆化眾生時的忿怒示現。密教的三輪身思想,充分體現出佛教應機說法的特性。

關於三輪身之配屬,示例如下:[5]

換言之, 不動明王的本體就是大日如來(毗盧遮那佛);而當大日如來為了教導調伏強剛難化的眾生時,就示現為威猛忿怒的不動明王。因此也可以說,不動明王就是大日如來的使者。

不動明王的典型形象

在現存的漢譯佛典中,最早記有不動明王形態的是《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不動使者,左手執羂索,右手持劍,半跏趺坐。」[6]這是不動明王最早期的形像。

在純密[7]經典《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簡稱《大日經》)裏,不動明王被形容為:「不動如來使,持慧刀羂索,頂髮垂左肩,一目而諦觀,威怒身猛焰,安住在盤石,面門水波相,充滿童子形。」[8]

在解釋《大日經》經文的《大日經疏》裏,把不動明王的形態描寫得更加具體:「畫不動明王如來使者,作童子形,右持大慧刀印,左持羂索,頂有莎髻,屈髮垂在左肩,細閉左目,以下齒嚙右邊上脣,其左邊下脣稍翻外出,額有雛文猶如水波狀,坐於石上。其身卑而充滿肥盛,作奮怒之勢極忿之形,是其密印摽幟相也。」[9]接著疏文更把隱藏在這些形象背後的象徵意義逐一作出詳細的說明。

以上所說即為不動明王的典型形象。在隨後的佛典中,還載有不動明王各種不同的形態,包括三面、四面、四臂、六臂、四足、六足等;身體顏色也有遍青色、紺青色、黑色、黃色等等。隨著修法的不同目的,不動明王的形態及體色也會出現變化。[10]另外,不同的注釋家對於不動明王的形象特點所象徵的意義,也有各種不同的解釋。

在日本的密教裏,不動明王有兩種主要造形,第一種是「大師樣」,另一種稱為「不動十九觀」。

空海的「大師樣」

隨著空海(774-835)把密法從中國傳入日本並創立真言宗,不動明王的信仰就在日本社會中流行起來。由於不動明王越來越受到重視——成為眾多信徒參拜及僧侶修法的對象——其造像也就變得盛行起來。

因為空海諡號弘法大師,所以依據他傳來的圖像(如「高雄曼荼羅」、「仁王經曼荼羅」等密教圖像)所製作的不動明王像的樣式,稱為「大師樣」。相對於後來其他不動明王的造形,大師樣有以下幾項特色:(1)髮型平順流暢;(2)頭頂有蓮花;(3)雙眼圓瞠;(4)上齒露出,緊咬下唇,最左與最右有尖牙略微突出。

大師樣的不動明王像,可參考奈良國立博物館網頁內的圖片(奈良國立博物館,不動明王坐像,快慶作,鎌倉時代(13世紀),京都正壽院)。

自從空海傳入密法以後,一直到安然、淳祐提倡「不動十九觀」之前,大師樣都是日本不動明王像的主流樣式。

安然、淳祐的「不動十九觀」

五大院安然(841-不詳)是最澄[11]的後嗣,師事圓仁[12]、遍昭[13],為日本天台宗[14]教理的集大成者。安然著作頗豐,其中著有《不動明王立印儀軌修行次第》,這是一本講述如何修行不動明王法的儀軌法本,當中記載的觀想不動明王的次第與方法,稱為「不動十九觀」或「十九觀」,也就是指以不動明王的十九項特徵作為觀想的內容。不動十九觀是安然把當時有關不動明王的各種經典作出檢討後,整理出來的心得成果。[15]

另一位與不動十九觀密切相關的人物是石山淳祐(890-953)。淳祐的祖父是被日本人尊為學問之神的菅原道真[16]。淳祐師事般若寺觀賢[17]出家、受戒,三十五歲時受傳法灌頂,繼承真言宗小野流[18]法脈,及後以身體病弱為由,放棄就任醍醐寺寺主一職,隱居石山寺普賢院,專注寫作。淳祐對真言宗事相[19]方面的發展作出很多貢獻。他所著的《要尊道場觀》,記錄了密教各主要本尊的觀想法,包括本尊的真言、手印及作意觀想的次序;在書中〈不動尊道場觀〉一節,記載了不動十九觀(基本上與安然所述的十九觀完全相同),自此十九觀在真言宗裏開始廣泛流布。

現把不動十九觀的次第及內容大意,略述如下:

(1)觀此尊大日如來化身。「此尊」指不動明王。觀想不動明王雖然早已成佛,但現在以大日如來使者的身份,執行利益眾生的各種事務。

(2)明中有「arohāṃ𤚥māṃ四字。「明」指明咒,觀想明咒中現出「阿」、「路」、「唅」、「𤚥」這四個梵字,這四字是代表不動明王的種子字。[20]在密教中,每個梵文字母都有其獨特的涵義,並認為每個梵字都含藏無量功德,也會產生無邊功德,這猶如植物的種子既能攝持根、莖,又能引生根、莖。因此,密教把梵字稱為種子字。密教對於種子字的使用,既是用來表徵諸佛、菩薩,明王等各本尊的名號及本誓的符號,也是在修行密法時觀想的對象。以上四個種子代表了不動明王的本質或特性,包括本不生、降魔、不動菩提心等意義。

(3)常住火生三昧。觀想代表火焰的「覽」(raṃ)字。這表示不動明王常處於火生三昧這種禪定之中,以大智的火焰焚燒一切障礙、污垢。

(4)現童子形,身卑肥滿。觀想不動明王現出青年之形態,看上去既卑微又肥滿。這表示不動明王上承佛的教敕,以侍奉修行者;下化諸眾生,為利益眾生而操持各種雜務。

(5)頂有七莎髻。莎髻,指以莎草結髮,這是古代印度奴僕的形象。不動明王頭頂有七莎髻,表示要轉動「七覺支」[21],即要實踐趣向菩提的七種修行法。

(6)頭左垂一辮髮。「頭」為身體之中最上的部位,故表示佛界,「左」代表眾生界,「頭左垂一辮髮」表示慈悲垂念一切眾生,猶如母親愛念其獨子。

(7)額有皺紋,形如水波。這表示經常憶念在六道中輪迴不息、仍未能脫離生死苦海的無量眾生。

(8)閉左一目,開右一目。「左」指左道,即外道;「右」指佛法;這表示要遮蔽外道知見,引令眾生走入佛乘。

(9)下齒喫上右唇,下左唇外翻出。這表示不動明王以慈悲之力,使令一切擾亂身心、障礙善法、破壞修行的魔羅(māra,簡稱「魔」)感到怖畏。

(10)緘閉其口。這表示要滅除各種能夠導致生死輪迴之無用戲論。

(11)右手執劍。「劍」代表能斬斷煩惱的智慧。這表示要熄滅眾生現在的貪、瞋、癡三毒煩惱。

(12)左手持索。這表示以羂索繫縛不降伏的眾生,並用猛利的智慧之劍來切斷他們的煩惱與惡業,引領他們走上覺悟的道路。

(13)喫行人殘食。「行人」即修行人,「殘食」指剩下的食物。不動明王吃盡修行人的煩惱與惡業,吞噬修行人未來的無明習氣,不使剩下。

(14)安坐大盤石。這表示鎮壓眾生之重障,令得成就清淨菩提心。「大盤石」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指眾生的重障,另一層則指眾生本有的清淨菩提心。初在迷時即是重障,後若已悟便成菩提,體非有二,安坐大盤石的意象帶有「煩惱即菩提」的意思。

(15)色醜青黑。不動明王的身體顏色青黑醜陋,這表示一種摧破怨敵、掃除障礙的調伏之相。在密教中,不同的顏色各有其象徵意義,例如黑色或青黑色是與「調伏(或降伏)」相應的顏色,其道理正如權田雷斧[22]所說:「黑者,風大之色,風有撞破之力用也,且黑有滅餘色之力用,故以為降伏相應之色,或有用青黑色者。青,空大色也。風空相合,表摧破無礙之義。」[23]

(16)奮迅忿怒。不動明王呈現奮迅、忿怒的形態,這表示其威猛之形相。奮迅的行動力,是為了執行如來之教令,摧破眾生的無明煩惱;忿怒之面貌,容易讓見者生起敬畏之念,促使他們接受其教化。

(17)遍身迦樓羅炎。「迦樓羅」(garuḍa)即金翅鳥,此鳥體型龐大,以龍為食。這表示不動明王智慧之火炎如金翅鳥,能噉食象徵煩惱的毒蛇惡龍。

(18)變成俱力迦羅繞劍。「俱力迦羅」(kṛkāla)指黑色的龍。觀想不動明王變成黑龍之形相,並繞交於智慧之劍上;揮動此黑龍纏劍,用以表示摧滅九十五種外道邪見。

(19)變作二童子,給使行人。觀想不動明王變成二位童子,以供修行人使役。第一位童子名為矜迦羅(kiṃkara,又譯作矜羯羅),他面上呈現出愛念之表情,表示對佛法恭敬,隨順正道。另一位童子稱作制吒迦(ceṭaka,又譯作制多迦),他顯露出厭惡之相貌,表示不隨順惡道。

「不動十九觀」、「俱力迦羅劍」及「二童子」的形象,可參考以下網址:

1. 東京國立博物館,不動明王立像

2. 奈良國立博物館,不動明王二童子俱利迦羅龍劍像

3. 奈良國立博物館,倶利迦羅龍剣二童子像(両界曼荼羅・倶利迦羅龍剣二童子像のうち)。

4. Wikipedia,矜羯羅童子像

5. Wikipedia,制多迦童子像

由於十九觀這種觀想法受到日本天台宗及真言宗這兩大宗派的重視,並逐漸成為一種代表性的密教修法而廣泛流布,因而對十世紀以後的不動明王造像帶來直接的影響,是繼大師樣之後日本不動明王的代表造形。

延伸閱讀:

法相曼荼羅


[1] 參見渡辺照宏,《不動明王》,頁134,朝日新聞社,1994。

[2]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五:「此尊於大日花臺久已成佛,以三昧耶本誓願故,示現初發大心、諸相不備之形,為如來僮僕給使執作諸務。」(CBETA 2022.Q1, T39, no. 1796, p. 633b9-12)

[3] 參見渡辺照宏,《不動明王》,頁140。

[4] CBETA 2022.Q1, T39, no. 1796, p. 708a21-24。

[5] 三輪身的配屬有異說,現據《秘藏記》。

[6] CBETA 2022.Q1, T20, no. 1092, p. 271b4-5。

[7] 「純密」是純正密教之簡稱,指具備獨立的思想體系,以證悟解脫為目的的密教。相對於純密,以祈求獲得健康、財富、消災增福等現世利益為目的的密教,稱為雜部密教,簡稱「雜密」。

[8] CBETA 2022.Q1, T18, no. 848, p. 7b18-21。

[9] CBETA 2022.Q1, T39, no. 1796, p. 633b4-9

[10] 詳見渡辺照宏,《不動明王》,頁182-188。

[11] 最澄(767-822),諡號傳教大師,日本天台宗的創始人,為平安時代日本佛教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對日本佛教影響極大。

[12] 圓仁(794-864),諡號慈覺大師,日本天台宗僧,師事最澄。

[13] 遍昭(816-890),日本天台宗僧,師事圓仁、圓珍。

[14] 日本天台宗,融合了天台宗、密宗、禪宗、律宗這四宗思想而成,其中除了天台本宗的宗義外,以發展密教為最可觀。日本天台宗所傳的密教,簡稱「台密」,是真言宗以外另一主要的密教系統。

[15] 金子啓明,〈密教における観想と造形:青蓮院蔵・不動明王二童子像(青不動)を中心に〉,《美學》,1990年41巻1号,頁30。

[16] 菅原道真(845-903),日本平安時代的詩人、學者及政治家。在日本,他既被視為學問之神,同時也是日本著名的四大怨靈之一。

[17] 觀賢(854-925),真言宗僧,師事聖寶。

[18] 真言宗兩大流派之一。另一流派是廣澤流。

[19] 事相,指修行密法時具體的操作方法。

[20] 在實際觀想時密教的種子字是用悉曇字,並非用「阿」、「路」等中文字形。

[21] 七覺支指到達開悟前的七個修行項目,主要與禪定有關,包括:(1)念覺支、(2)擇法覺支、(3)精進覺支、(4)喜覺支、(5)輕安覺支、(6)定覺支、(7)捨覺支。

[22] 權田雷斧(1846-1934),日本真言宗僧,於1924年來華,於潮洲、香港設壇灌頂,傳授密法,是把真言密法從日本傳回中土之重要人物。

[23] 見王弘願,《密宗綱要》,頁171,天華出版公司,民88。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