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佛教大乘修行者的目標是效法佛陀,成就佛果、弘揚真實正法、廣度眾生離苦得樂。佛陀在無量過去生中廣修自利利他的事業,最終憑藉深廣的善因,開悟成佛,成為天人之師。如早期佛典記載,佛陀稱自己在未成佛前就是一名尚未完全開悟的菩薩。因此,大乘修行者必須藉由菩薩道的修行,廣修自利利他的行為,才能夠穩步進升,達至開悟的目標。菩薩的行持就是佛教大乘修學者必修的課程,而菩薩戒則是為成就十地菩薩修行而立的必守戒律。離開菩薩戒的受持,就不能稱為大乘修行者,更遑論開悟而得佛智了!
筆者十分感恩有幸能夠在菩薩道的修行中邊學邊分享。曾在2016年跟隨恩師陳雁姿博士,與衍希法師及趙錦鳳老師組成三人行組,在第一屆慈宗青年文化節,以王恩洋先生撰寫的《瑜伽菩薩戒略攝頌》講解瑜伽菩薩戒的內容及精神。雖然我們三位講者每人只匆匆演繹一小時,然而卻令筆者獲益良多!事隔多年,如今適逢有一群發大心的菩薩準戒子,求受這專為菩薩而量身訂製的「瑜伽菩薩戒」,並邀請筆者再度與二位大德攜手合作,每人將從前一小時的講述詳開為各三堂,每堂一小時四十五分的講解。能夠再度獲此殊勝之自利利他的機會,實在難能可貴!筆者自忖,本人雖學而未精,何不乘此機遇,在此分享全部的講解內容,並輔以學者們更深入的研究資料,使筆者(自利)及讓讀者們(利他)能夠了解更多瑜伽菩薩戒的特質。
菩薩戒經之類別
為令讀者們較清楚了解瑜伽菩薩戒的特色,筆者先從簡介菩薩戒經之類別開始。有關大乘菩薩戒條的出處,如聖嚴法師指出[1]日本學者大野法道研究之發現,共有八十六部之多![2] 而另一位日本學者則指出了以下幾點: [3]
1. 提獎菩薩戒的經典是《大涅槃經》卷六〈如來性品〉;
2. 菩薩戒之有獨自的戒相條目者,乃為《菩薩地持經》卷五,提出三聚淨戒,以及在家、出家應受四重四十三輕的戒相條文;
3.《優婆塞戒經》提出六重二十八失意罪的在家菩薩戒相;
4.《梵網經》則提出十波羅夷四十八輕,強調在家菩薩道,也主張實踐出世間法的菩薩道。
此外,還有《菩薩瓔珞本業經》及《菩薩善戒經》同樣被受重視。學者李潤生先生指出大乘菩薩戒雖有多個版本,但大概分為兩個系統,分別是瑜伽戒系統及梵網戒系統,如以下六種菩薩戒之對照表:
土橋秀高在他的《戒律の研究》說提出三聚淨戒以及在家與出家應受之四重四十三輕的戒相條文,是出自於《菩薩地持經》卷五〈菩薩地持方便處戒品之餘〉:「菩薩欲學菩薩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者,若在家若出家,發無上菩提願⋯⋯」[4]《菩薩地持經》是相當於《瑜伽師地論》的第三十五至五十卷前半〈本地分菩薩地〉。[5]
聖嚴法師指從印度傳譯成漢文的經論之中,敘述三聚淨戒的戒相條文,而能具體化的,應該是《瑜伽師地論》及與其相對應之異譯本戒經,三聚之名稱雖有些不同,但所指內容則一致,如下表。[6]
從瑜伽戒系統的分析,三聚淨戒已涵蓋了所有出家與在家的大乘修行者應該領受及修持的菩薩戒律,是大乘修行者生生世世所依賴的修行手冊,也是修行者成就無上佛道的指導指南,實在意義非凡,彌足珍貴!筆者先與讀者們分享至此,之後將繼續與大家分享瑜伽菩薩戒深度的內涵與殊勝的特質。
延伸閱讀
初學者怎樣分辨正法和外道?參加法會也等同學習佛法嗎?──《瑜伽菩薩戒》答問系列
[1] 聖嚴法師「從三聚淨戒論菩薩戒的時空效應」,中華佛學學報第6期,1993。
[2] 大野法道(日本學者)《大乘戒經の研究》京山喜房佛書林,1955-1963。
[3] 土橋秀高《戒律の研究》京都永田文昌堂1980。
[4] CBETA 2024.R2, T30, no. 1581, p. 912b18-19。
[5] 香光尼眾佛學院「瑜伽師地論解題」,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
[6] 同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