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現法樂相對較為容易──學佛時間表(上)

圖:網上圖片
圖:網上圖片

大家學了佛法這麼多年,覺得怎樣?好嗎?有沒有將這麼好的東西介紹給親朋戚友?得到甚麼回應?

我曾有些朋友回應:「我也相信佛法是好的,但是現在不是時候,我還要養家活兒,待我退休才有時間去學。」「我還忙得很,有很多事要做,很多夢想要實現,我可捐款支持寺院,算是另一種修行吧!」

對於他們來說,學佛時間表的單位是一生不同的階段,一半或以上的生命用在世間事務,打算另外一半或四分之一的人生才用來學佛。

他們的想法和印度婆羅門十分接近。「印度教實行人生的四個行期:梵行期、家居期、林棲期與雲遊期」 ;「他們在年少時代入師門成為弟子,接著進入梵行期學習吠陀,繼而學成返家,結婚而盡家長的義務,進入家居期。年紀大了以後,再將監護家庭的責任讓給兒子,退隱森林,過林棲期的生活。最後也捨去森林的住處,進入不住一處的雲遊期,在行方不定的旅行中終結一生。」

這和大家如何看人生的意義有關。如果覺得這次生命是一個旅程,就會想先完成像大部份人一樣的人生項目:讀書、工作、戀愛、結婚、生兒育女,最後準備下一次的旅程:死亡。

很多人就算是接觸了佛法,所關心的重點都是死後的前途,如去西方極樂世界,不知佛陀其實也十分關心我們當下的生命。根據程恭讓教授的分析 :「佛陀既不鼓勵一般社會人士選擇那種過度清心寡欲、全然沒有物質享受的生活方式,也不提倡奢侈浪費、放逸放蕩的生活方式,而是提倡「正命」的生活方式。正命的生活方式,本質上就是指合情合理、合乎「中道」的生活方式。[…]佛陀是關心人們的現世福祉的。思考人們的現世福祉,並予以準確的指導,是佛陀教法的重要內容,也是佛陀教法的基礎內容。」「一個人要想獲得現法樂,相對較為容易;而要想在現世生活中積累來世的資本,以支持獲得後世樂,當然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在理論和實踐上才有可能。」

另外,死亡是不速之客,一定會到,但是不會提前通知日期和時間。如果以為等到名成利就、或者兒女獨立成人、或者退休才去學佛,那時就算死亡還未敲門,自己的身體是否沒有病痛?還有充沛的精神,身心還未被俗務摧殘耗盡,這都不是有保證的。所以,還是早日與佛同行,沾染法喜,使現世生活快樂,較為穩當。

那麼,我們學佛時間表的單位又會有哪一些選擇?原來佛陀早已洞察我們的心,給予循循善誘的解答。請容下次詳談。

(待續)

編按:原文刊於普光明寺網頁,佛門網獲授權刊載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