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子是很好的時間見證──珠寶設計師在疫症中藉製作念珠找到平靜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除了對世人帶來生命威脅外,隨之而來的城市封閉和社交隔離等措施,同樣對我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撇開經濟上可能蒙受的損失不談,不少人在居家隔離期間,除了無法正常上班工作外,社交和日常生活的規律也遭打亂。在抗疫時,怎樣才能保持心境健康,其實是重要的課題。

這正是美國珠寶設計師Sonia Boyajian面對的困境。她早年在比利時安特衛普(Antwerpen)修讀藝術,其後投身珠寶設計工作。她的店舖網站有這樣的介紹:「她的設計理念接近雕塑家或畫家那種探索方式,多於是追隨時尚潮流的珠寶設計師。作品旨在具體表現穿戴者自己的個性,透過紋理、物料、文化和情緒等元素,創造出展現和諧感覺的個人裝飾物。」Sonia 的每一系列作品都有一個主題,讓她可以用顏色和物料塑造一套新的語言,同時維持著與穿戴者的關係,以及令作品洋溢生氣。

她一直透過網上銷售自己的設計,後來生意越來越好,在荷里活的工作間也已不敷應用。於是,Sonia興起開設實體珠寶零售店的念頭。她借用當代藝術大師Georgia O’Keeffe在新墨西哥州的工作室的設計理念,模仿其顏色、紋理和角度,同時著重空曠寧靜的感覺。大師在工作室裏售賣的天馬行空、超現實主義的飾物,讓Sonia獲得重新的想像;她又從店內的裝置元素:門把、燈座和懸吊裝飾得到靈在。她這樣評論:「他們為我的古怪設計加上了精緻味道。」

不過,這家位於洛杉磯的店舖在去年底開業後,未幾就遇上新冠肺炎爆發,零售業務被逼暫停。Sonia跟很多人一樣,面對疫情,感到前景不確定和無所依靠。後來,在自我隔離期間,她以手工藝作為禪修的方式,開始創作茶壼和細小而色彩鮮艷的念珠。她更藉著細數每一顆念珠來計算度過了多少時間。

多個宗教,包括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和基督教均有使用念珠的傳統,信眾在念經時會將念珠持於雙手中,作為經文的實質呈現方式。例如在漢傳佛教中,念珠是持咒時用以記數的隨身法具,故也常稱佛珠。念珠的使用由古印度人鬘條纏身為飾的風尚演變而來,首先在古印度婆羅門教徒中流行,佛教徒約從西元二世紀中葉後始用。比較常見的念珠數量是十四顆、十八顆、二十一顆、五十四及一百零八顆。例如一百零八顆是為了表示斷除一百零八種煩惱,從而有助我們消除妄念,淨化心靈。

若不從宗教角度來看,念珠也有紓緩緊張情緒或壓力的作用。Sonia解釋:「逐顆逐顆地製作念珠,是不斷重複的程序,很有禪修的味道。我的目標是,以類似各種宗教信仰的模式來組合和運用我的念珠。」

她每隔幾天,就以每小時約三十顆的速度製作一批念珠。在過程中,她需要助手Dee協助製造用作材料的泥土,然後運往工作室,然後將模具放進窯中。接著,Sonia會加上光亮的油彩和作最後加工。此外,她還會將多粒Sonia珠組合成飾物,甚至加上珠寶配件,日後會在網上和店舖中售賣。

Sonia表示:「我總是嘗試創作對我和顧客來說有意義的東西。新冠肺炎對我來說,是一連串的高低起跌,但是從創作的角度來看,疫症是一個契機。我獲得啟發,嘗試了園藝、烹飪,以及創作了各種我從未想過的東西。」

疫情在美國開始緩和,社會逐漸回復正常,不過Sonia仍會繼續製作念珠。她表示:「這些珠子是很好的時間見證,就像是個人日誌,可以記錄日子,同時在等待未知的將來。」

延伸閱讀:
一串念珠,除了使我們勤奮精進、恭敬虔誠,更是有高度審美價值的藝術品──香港志蓮淨苑舉辦「佛珠展」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