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自己的信仰,透過特定的方式,與自身所信仰的對象產生直接的聯繫與互動,這種特殊的經驗,可稱之為一種宗教體驗。在佛教裏,這類宗教體驗不勝枚舉,諸如《淨土聖賢錄》、《兜率龜鏡集》等所載。
玄奘法師在印度求學時,也有過一次上升兜率親見彌勒的特殊體驗,這次經歷記錄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下簡稱《慈恩傳》)之中。本文即以這篇短小卻相當重要的文獻,來簡要分析玄奘當時所經歷的宗教體驗。現在,讓我們先看看《慈恩傳》裏的記載。
玄奘法師上兜率見彌勒的宗教體驗
有一次,當玄奘法師巡禮完阿踰陀國(ayodhyā,位處中印度,無著、世親講經說法之地)的佛教遺跡後,就沿著恆河,與八十多人一同乘船向往東而行,前往阿耶穆佉國(今阿拉哈巴德西北方一帶)。
沿河的兩岸都是無憂樹樹林,樹林非常深廣茂密。就在船隻行了一百多里之時,突然出現了十多艘賊船,他們逆流而上,衝向玄奘法師等人所坐的船隻。船上的人驚恐不已,當中有幾個更害怕得跳入河中。眾賊二話不說,就把玄奘法師等人所乘坐的船隻重重包圍,然後強行拖到岸邊,逼令船上的人脫光衣服,劫掠他們的財物。
這班盜賊,原來有信奉突伽天神(durgā,又稱為「難近母」,印度教女神之一),他們會在每年的秋天,尋找一個儀容端正美好的人,宰殺他後,取其肉血當作祭品奉獻給天神,以祈求天神賜福。當盜賊們見到容貌莊嚴,身材魁梧高大的玄奘法師時,心中不禁欣喜,就商量說:「現在秋祭時期快要過去,但我們還未找到合適的人作祭品,現在眼前的這個和尚,相貌堂堂,把他殺了祭神,豈不正好?」玄奘法師聽到後就回應:「以我玄奘這穢濁醜陋之身,若要用來充當你們天神的祭品,並非是我捨不得;只是我不遠萬里,跋山涉水,都是為了禮拜菩提樹,訪探耆闍崛山(gṛdhrakūṭa,意譯「靈鷲山」,為著名的佛陀說法之地),並要向有德之士請問各種經典義理,現在此願尚未實現,你們便要殺害於我,恐怕並不吉利啊。」此時船上與玄奘法師同行的人,都同聲作出請求,亦有人願以己身替代玄奘法師充當祭品,希望法師能夠免於一死。可是,無論船上的人作出怎樣的請求,盜賊們都不肯答應。
於是,盜賊首領派遣手下去河邊取水,並在樹林中的一片空地,塗抹灑掃,用水和泥土,建設祭壇。那首領又命令兩名手下,拔刀押送玄奘法師上壇,打算立即動手,要當場把玄奘法師宰殺。在這生死關頭,玄奘法師仍然神色鎮定,面無懼色,眾賊看見後,都感到非常驚訝。玄奘法師心知自己將要被殺一事已不能免,就對賊人說:「希望你們在殺我之前,給予我少少安靜的時間,好讓我能夠安心歡喜地死去。」
接著一段文字,記錄了玄奘特殊的宗教體驗,現把原文引錄如下,並稍作分段,以便後文分析。
(1)法師乃專心覩史多宮﹝兜率天宮﹞,念慈氏﹝彌勒﹞菩薩。
(2)願得生彼,恭敬供養,受《瑜伽師地論》,聽聞妙法,成就通慧;還來下生,教化此人令修勝行,捨諸惡業,及廣宣諸法,利安一切。
(3)於是禮十方佛,正念而坐,注心慈氏,無復異緣。
(4) 於心想中,若似登蘇迷盧山,越一二三天,見覩史多宮慈氏菩薩處妙寶臺,天眾圍繞。此時身心歡喜,亦不知在壇,不憶有賊。
與此同時,玄奘法師的同伴看見法師將被宰殺,無不放聲大哭。就在這個時候,突然天色一變,黑風四起,折樹飛沙,河流湧起大浪,船隻或被巨風吹走,或被大浪淹沒。盜賊們看著此等詭異情景,都大驚不已,急忙問法師的同伴:「這個和尚是從甚麼地方來?他叫甚麼名字?」同伴回答:「他是遠從支那國來此求法的人,你們如果殺死他,就會獲得無量罪過。只要看一下現在風浪四起的情況,就知道天神已經震怒,你們應該趕快懺悔﹗」盜賊們聽完之後,心生畏懼,紛紛向玄奘懺悔謝罪,稽首歸依。然而,這時候玄奘還在定中,完全感覺不到身邊發生的事情,直至賊人用手觸摸他,他才睜開雙眼,問賊人:「(殺我的)時候到了嗎?」……
彌勒淨土的信、願、行、證
從上引的文獻可以發現,玄奘這次上升兜率天見彌勒菩薩的宗教體驗,包含了四個部分,即信、願、行、證。在四者之中,前三項是因,後一項是果。現在依次分析如下:
(1)信
「信」,指對彌勒淨土的信心。怎樣謂之對彌勒淨土有信心?第一、相信彌勒菩薩及兜率淨土是真實的。第二、相信彌勒菩薩及兜率淨土的功德。第三,相信自己有能力進入兜率淨土親見彌勒菩薩。具備這三種相信,就謂之對彌勒淨土有信心。
玄奘法師得知自己將被殺,就要求盜賊給予少許安靜的時間,以便可以集中精神,「專心覩史多(tuṣita,又譯「兜率」)宮,念慈氏(maitreya,音譯「彌勒」)菩薩」,一心求生彌勒淨土。玄奘法師在此生死關頭,選擇專心憶念兜率與彌勒,以作為自己死後生命的歸趣,正好顯示出玄奘法師認定它是真實、認同它的功德、以及相信自己能夠求生於彼,換言之,這是玄奘法師對彌勒淨土信心的表現。
相信,應當包含認識與理解,否則容易變成迷信。每個人在抉擇是否相信彌勒淨土之前,都應先對彌勒淨土的內容有正確的認識與了解,而關於彌勒淨土的種種內容,主要記錄在「彌勒三部經」(《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彌勒大成佛經》、《彌勒下生經》)。
(2)願
「願」,指上生彌勒淨土的願心。玄奘法師發願上生彌勒淨土的目的是甚麼?他清楚而具體地說:「願」我「得生」於「彼」彌勒淨土,以「恭敬供養」彌勒菩薩,接「受」學習「《瑜伽師地論》,聽聞」微「妙」的佛「法」,以「成就通」達諸法實相的智「慧」。之後再會隨彌勒菩薩「還來下生」人間,「教化此」殺害我的「人令」他學懂「修」習各種殊「勝」的清淨善「行」,「捨」棄「諸惡業」;以「及廣」泛地「宣」揚「諸」佛「法」,以「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以上一段文字,扼要地總結了求生彌勒淨土的兩個目的:一、自利方面,向彌勒菩薩求授、學習佛法,以成就能夠通達諸法實相的智慧。二、利他方面,將來跟隨彌勒下生人間,宣揚佛法,利益安樂一切眾生。換言之,發願上生彌勒淨土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繼續踐行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的菩薩精神。
向彌勒菩薩學習佛法,包括但不限於《瑜伽師地論》,只因玄奘法師知道自己此時若被殺害,就未能實現到那爛陀寺學習《瑜伽師地論》的心願(這是玄奘西行求法的主要動機),故特別指出要在兜率淨土跟隨彌勒學習此論,由此可見玄奘法師的求法決心。
(3)行
「行」,指進入彌勒淨土的實踐方法。玄奘法師用了甚麼方法去兜率見彌勒呢?就是:一、「禮十方佛」,即禮佛懺悔,二、「正念而坐,注心慈氏,無復異緣」,這是指修習觀佛三昧。
玄奘法師在發願後,再「禮十方佛」。大乘佛教所說的「禮十方佛」,除了是指對十方諸佛恭敬禮拜之外,通常也具有向佛懺悔的含義。[1]因此,這裏說的「禮十方佛」,很可能包括向諸佛懺悔。「懺悔」的意思是,透過自我反省,檢討自己犯下的種種過失,然後毫不隱瞞地向諸佛表白,並請求寬恕,並決心防護自己將來不再重犯。懺悔是佛教一個很重要的修行項目,因為真誠的懺悔,能令內心還歸清淨,能使內心趨於安穩平靜,容易成就其他各種清淨善法。
玄奘法師「正念而坐」,帶著一份清明的覺察力,穩固坐好,「注心慈氏」,集中精神,把心念凝神傾注於慈氏(彌勒),「無復異緣」,內心不再攀緣其他的對象。前文曾說「法師乃專心覩史多宮,念慈氏菩薩」,依此看來,「注心慈氏」應該包括兩個部分,即專注於慈氏的:一,「依報」,即兜率淨土的整體環境,包括宮殿、寶樹、寶池、八功德水等等;二,「正報」,即彌勒菩薩的形象,包括頭戴的天冠、眉間的白毫、面相、身相、手印、持物等等。兩者之中,以觀依報為副,正報為主,故說「注心慈氏」。凝神觀想佛(或菩薩)的依報莊嚴與正報殊勝,[2]以此作為內心專注的對象,保持念念相續,不令間斷,直至把心止於一境而不散亂,就是所謂的「觀佛三昧」。
禮佛懺悔,修習觀佛三昧,就是玄奘法師往升兜率親見彌勒所用的方法。
另一位與玄奘法師同時代,來自新羅的元曉法師認為,要做到以現世肉身得見彌勒,其中一種方法就是修習《觀佛三昧海經》所教的觀佛三昧。元曉這樣說:
或修觀佛三昧,或因懺悔行法,即於現身,得見彌勒,隨心優劣,見形大小。此如《觀佛三昧海經》及《大方等陀羅尼經》說也。[3]
《大方等陀羅尼經》開示懺悔行法,而《觀佛三昧海經》教導觀想佛身莊嚴殊勝(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觀佛三昧。依據元曉法師的觀點,要親見彌勒菩薩,不必等到命終之後上生兜率才見到,只要或透過懺悔法門,或修習觀佛三昧,就能以現世肉身,在禪定之中,得以親見彌勒菩薩。而所見到的彌勒形象,會隨著每個人心器的優劣而有大小的不同。當我們修習觀佛三昧而得以在定中親見彌勒菩薩的時候,就可以向他致敬禮拜、請益決疑,就像很多古代瑜伽師(如無著菩薩[4]、佛陀跋陀羅[5]等人)所做的一樣。
(4)證
「證」,指進入彌勒淨土的證驗。玄奘法師上升兜率見彌勒的經過是這樣的:在玄奘法師的意識之中,感覺自己就好像攀登上蘇迷盧山(sumeru,舊譯「須彌山」),並超越欲界的第一層天(四大王天)、第二層天(忉利天)、第三層天(夜摩天)之後,看見位於欲界第四層天——兜率天——天宮內的彌勒菩薩身處美妙的寶臺,周圍有天眾圍繞。這時候,玄奘法師感到身心歡喜,完全不知道自己身處祭壇之中,亦沒有想起面前那個拿著大刀,將會把他宰殺的盜賊。處於定中的玄奘法師,就算是同伴們的哀傷哭叫、突然出現的風起浪湧而導致樹倒船覆的詭異境象、盜賊們向他的懺悔謝罪,他全都察覺不到﹗直到賊人用手觸摸他,他才睜開雙眼,並問賊人是否已到了要動手殺他的時候。
根據上述的記錄,玄奘法師上升兜率見彌勒的宗教體驗,大致有下列幾個特點:
一、上升兜率見彌勒的整個過程,是第六意識所起的作用,而不是眼、耳、鼻、舌、身這五種感官所起的作用。
二、透過入定而進入兜率天,需要經過蘇迷盧山乃至夜摩天這一段路程。
三、在進入兜率天的過程中,有由低處向高處攀升的感覺。
四、在上升兜率天的過程中,意識是清醒的,不是模糊的,因為意識仍能夠辨認出如蘇迷盧山、四大王天等不同的地方。
五、當進入了兜率天,見到彌勒菩薩之後,身、心生起喜樂的感受。
六、入定後,沒有了對現實的空間感(「不知在壇」,玄奘不知道自己身處祭壇之中)。
七、入定後,意識狀態轉變,這時意識中呈現的只有與其觀想對象相符的內容(即兜率天與彌勒菩薩相關的內容),而暫時脫離了入定前的心念內容(「不憶有賊」,玄奘法師入定時,想不起有賊人即將舉刀宰殺他)。
八、外在環境的因素對處於定中的玄奘法師並沒有產生影響(如同伴的哭叫、風浪的巨變、盜賊的懺謝)。
九、受到賊人觸摸身體後,玄奘法師才睜開雙眼,意識從兜率天回到當前身處的現實環境。
結語
《慈恩傳》的這一段記載,既描述了玄奘的宗教體驗,亦扼要地指出了彌勒淨土的信、願、行、證——只要有堅決的信心(「信」),正當的願心(「願」),以及篤實的修行(「行」),就會有相應的效驗(「證」)。此實為有意上升兜率親見彌勒的信仰者,提供了一份寶貴的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1] 印順法師:〈三品經——重信仰〉,《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https://yinshun-edu.org.tw/zh-hant/book/export/html/3453
[2] 如何觀想彌勒菩薩的依報與正報,可參考陳雁姿所著〈彌勒淨土的修持法門〉一文,此篇文章收錄於《淨土論集》,由佛教法相學會於2020出版。
[3] 見《彌勒上生經宗要》,大正藏,第50冊,頁300中。
[4] 詳見《婆藪槃豆法師傳》,大正藏,第50冊。
[5] 詳見《高僧傳》卷2,「佛馱跋陀羅」一段,大正藏,第50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