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總以為自己很能接納自己和别人的情緒。前幾天女兒鬧了情緒,我便驚覺自己並非如此。我不但沒有接受女兒的情緒,更想控制她!
當時的氣氛緊張,我感受到現場各人的拉扯、不安,便試圖去解釋、修正,但都不成功。我察覺到自己內心湧現控制的欲望,很想制止女兒,不讓她發聲。我害怕她得罪人,擔心搞砸事情,心中罵著「不聆聽他人」、「不合作」、「吹毛求疵」、「不成熟」的話。我坐立不安,很想把事情解決。
事後,我與女兒討論並反覆思量,才真正了解到她當時為何有那些反應。再深入觀察後,我察覺到事件中我沒有接納女兒的情緒,也沒有情感上陪伴她,更看不到她的內在需要。
此刻,在更有距離、更大空間的情况下觀察,我看到:鬧情緒不是女兒的常態,生活中她很少這樣。奇怪的是,我為何沒有反問,她那樣不尋常是不是有很重要的需要沒有被滿足,以致她要那麼用力爭取呢?她向來順從合作,瞬間變得執著堅持時,怎麼我只急於去制止其情緒,只顧尋求解釋,又對她評論呢?當時,我內心經歷甚甚麼呢?
看著她堅持我們沒法達到的要求時,我感到無助,不知所措,也擔心她會得失别人和影響即將開展的活動效果。我的注意力都放在控制、修正、解決及評論之上。我沒法感受她,因為我充滿了自己的情緒。
現在,我才發現原來當中我有憤怒,怒她幹嘛這樣發脾氣!我當時質問:有甚麼大不了?妳就不可以將就一下嗎?我不允許她有情緒!
很熟悉的感覺啊!我不就是這樣對待自己嗎?多少次,我發脾氣,就會罵自己:「真沒用!人家都平靜如水,你卻忍受不來!」「看你這麼小事都生氣,怎麼做大事?」「難怪你與人的關係會這樣疏離!」⋯⋯從來我習慣了判斷自己,當情緒被引發時,我會迴避,隱藏脆弱,編造故事。
如果可以重來,我會停一停,深呼吸,帶著找出真正需要的意識,探問女兒的需要。如果能夠這樣做,縱使當下我不清楚她的需要,我也會較願意聆聽,不會那麼容易陷入强求解釋、控制、對抗、評論的思想和行為模式。我或許應該這樣說:「妳這樣堅持,一定有妳認為很重要的原因。雖然此刻我不太理解,也找不到改善的方案,或者我們先停一停,一起呼吸,給自己一點空間,感受一下此刻身體的感覺……」如果能這樣,我們便更能產生連結,體會到彼此生命的流動。
憤怒自己生起情緒是異常痛苦的事。我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後,今天覺醒了,但願真夠從舊習中解脫出來。根深柢固的習性,雖然覺察了,要解脫,談何容易!只能夠帶著耐性,在一次又一次的相遇中,溫柔對待,盡量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