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頭香的現象

最近國內一些寺院出現「燒天價香」的現象,據傳媒報導,這種光怪陸離的「燒高香」行為,金額涉及千元甚至上萬元。它顯然給社會傳遞了這樣的訊息──高價燒香成為衡量虔誠與否的唯一標準:例如浙江某寺佛像開光首枝香便叫價11.8萬元、雲南宜良縣岩泉寺有職業僧侶強迫善信以鉅款解簽、筆者亦在北京雲居寺目睹部份僧侶以解除厄運為名,向香客提出誦經念佛,藉以斂財。


甚麼是燒頭香?

全國佛教重點寺院一共142座[1],然而此數目只限於漢族寺院,不包括藏傳及南傳寺院,此外尚有一些專供信徒修行、規模較小、不對外開放、不收門票的寺廟如北京廣濟寺和該會直屬的寺院,並未涵蓋在內。燒頭香的文化歷久不衰,在兩岸四地春節期間熱鬧非常,與傳統習俗中人們求神靈保佑有莫大關係。頭香亦稱頭柱香或頭爐香,即淩晨在神像或佛像前為表虔誠而焚燒的第一支香,將自己心思首次傳達給神靈,俾使感應神靈,藉以順逐自己的願望,並祈求它為自己帶來一整年之好運。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諸如北京雍和宮、香港黃大仙廟、台北市行天宮、台中大甲鎮瀾宮及台南奉天宮等信眾為搶插頭香,弄致人頭湧湧、水泄不通的現象。


中國特色的燒香文化

2014年1月22日中國佛教協會及中國道教協會在北京舉行「倡導文明敬香建設生態寺觀」新聞發佈會。中國佛教協會新聞發言人明傑法師揭示問題來自三方面──一,有些單位和個人借佛斂財,僱用假冒僧人在非佛教活動場所引誘、欺騙、脅迫信眾遊客燒天價香;二,部份導遊強拉遊客到指定店舖買高價香,並謊稱香經過大師開光,以誤導消費者;三,寺院周邊販賣香燭的店舖攤販為追逐厚利,誘導香客買高香、大香及粗香。[2]

歸根究底,燒香已成為中國人文化的基因,深入中國人生活精髓中,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精闢剖析中國人敬神拜佛深層次的心理狀況:「我們對鬼神也得實際,供奉他們為的是風調雨順,為的是消除災禍。我們的祭祀有些像請客、疏通、賄賂,我們的祈禱是許願、哀乞,鬼神對我們的是權力,不是理想;是財源,不是公道。」[3]倘再詳細分析民眾對佛教需求,包括老年人希望尋找精神寄托、為自己和家人求健康、為家庭和子女求福、中青年求財和官等各方面[4],此充份反映中國人的宗教觀是功能性實用主義,祈求神靈庇祐與自己的利益有莫切關係。倘若神靈一旦實踐願望,自己與神靈的聯繫便會疏遠起來;與西方制度性宗教如基督教、天主教比較,他們更傾向積極關心教友在俗世生活當中遭遇到的困難,而在教堂內主要是敬拜仰慕的神,內心並沒有太多利益計算。這是中西方宗教文化在信仰實踐層面上出現南轅北轍的差別。

內地相關政府部門及佛教組織以立法和教育等「蘿蔔和棒子」(Carrot and Stick)兼用的措施,試圖扭轉社會民眾對於燒頭香文化的不良習慣,究竟的成效如何,不妨拭目以待。佛光山、法鼓山、中台禪寺早已倡導信眾禮佛不燒香,呼籲民眾以雙手合十取代傳統香,寺廟裏也以鮮花、水果或電子燈燭供奉,甚至出現創意與實用並重的LED電子香。台北市近年來積極推廣金銀紙錢及香支減量,並舉辦創意紙錢和香支競賽。[5]香港寺院儘管未完全沿用台灣的做法,個別寺院亦已設置電子燈燭。主要考量點在於很多道場設在商業或工廠大廈內,為了符合購買保險、遵守大廈公契及防範火災風險而採取上述措施。至於設置在郊野的道場,善信進寺一般亦會燒香敬佛,惟出現燒高香及頭香的情況不算太嚴重,習慣上往往傾向將一整包香用掉,導致香火裊裊。


香與佛教的關係

香,梵語是Gandha,音譯作健陀,有通達一切的意思。《說文解字》解釋,「香,氣芬芳也。」西方的Incense指的是香料、香品,Perfume是指芳香的氣味,Fragrance是宜人的氣味。關於印度佛教燒香來源,出現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是相傳釋迦牟尼在印度各地宣講佛理時,因天氣炎熱,許多前來聽道者感到昏昏欲睡。為了不使自己在佛祖面前失禮丟醜,有人想出一個辦法,用一種有香味的木材,切成條狀,放在容器中燃燒,借它散發的香味來驅除睡意,振奮精神。[6]另一種看法認為佛陀弘揚佛法的場所一般在山麓、樹下或是破屋簷旁邊,經常出現蚊蟲蒼蠅,以及四周彌漫著異味,信徒遂發心燃點綫香,擺放在佛陀身旁,辟除穢氣及趕退蚊蠅。[7]

中國香文化是由各種哲學與宗教思想交互影響而形成。在古藉記載的香料繁多,以香料禮佛的記載可以溯源至漢代;隨著陸路及海上絲綢之路開通,香料由印度、越南、泰國、印尼等輸入。三國孫吳時期已記載南方的佛寺在儀式中散發香料或塗抺香料。南北朝時期,士人階層使用熏香,他們頻繁在宗教活動中使用各種香料,詩文亦有加以描寫。隋唐時期,皇帝在國家祭典上大量使用香料來祭祀,或在宮廷內熏香。高僧說法、供佛、浴佛等佛事都會使用香料,佛教徒燒香供養更成為常事。及至宋代,更已完全融入士大夫的社會生活,與其衣食住行絲絲緊扣。

品香成為四藝之一,諸如士大夫在祭祖拜神、讀書考試、宴請賓客、宗教修行等活動中會焚燒各種香品,或將香料加入食用的糕點、茶湯,甚至添加在醫療藥品上。明清時期,著名藥草聖典《本草綱目》收錄了數十種香料種類,可見香料已廣泛地深入民間的宗教祭祀活動。以線香、盤香等在佛龕前焚燒祝禱是生活常見景象,香爐更是許多士人書齋固定的陳設。[8]

信眾仰慕諸佛菩薩精進修行不退轉,會選擇最精緻、美好的一切供養給祂們,所以好香是供養佛菩薩的聖品,以表敬愛和尊崇之意。佛經的記載說明,香的意義主要展現在對修行的益處上,燒香儀軌的最終目的是供養諸佛菩薩,乃至莊嚴諸佛菩薩、自身與周圍環境。上香時應當心地清淨,無私奉獻,發願利益眾生,去染成淨,才能功德無量。修持的意義在於以燒香表示恭敬,虔誠供養,莊嚴一切;在虛空法界傳遞訊息,十方法界皆普香,也是象徵開始燃燒修行者的戒定慧香,熄滅貪、嗔、癡,啟發佛法智慧。上述正知正見的道理,透過寺院以不同方式宣傳、教育,相信在不久將來一日會只靠一瓣心香徹九霄。


[1] 中國佛教協會http://www.chinabuddhism.com.cn/zdsy/

[2] 倡導文明敬香建設生態寺觀http://www.chinabuddhism.com.cn/wmjx/hdxw/2014-01-22/5308.html

[3] 費孝通 《美國與美國人》,三聯書店1985年版,第110頁 。

[4] 張化 《國家利益視野下的民間信仰活動──以上海為例》,2011年9月28日,載於中國宗教學術網:
http://iwr.cass.cn/zjyzz/201109/t20110928_8296.htm

[5] <台灣行天宮為環保撤掉香爐>,2014年8月28日,載於《環球時報》

[6] 虛壹 <談談燒香拜佛> 載於《文史雜誌》2012年第3期,第75頁

[7] 葉文意老師弘法文集中曾提及燒香的起源

[8] 張雅梅編著,《佛教香品與香器全書》,香港城邦出版集團,引言及11,21,25-31,130頁。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