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無常感重的人宜在平生之時,及早解決生死大事

學佛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生死輪迴這一件大事

《無量壽經》有一句話:「世人薄俗,共爭不急之事」,意思是世人庸俗,善根淺薄,大家一起爭名逐利,其實這些都是無關重要的事情,不急於一時。那麼,佛陀認為那些事情是急不容緩呢?是生死大事!

古語云:大事未明,如喪考妣。所謂「大事」,是生死大事。佛教說生死是諸苦之本,永離諸苦豈不是人生大事嗎?若然人不悟明生死大事,就只有一直被業力牽著而流轉生死,忍受著無窮無盡的苦惱和傷痛。

生死猶如升學、結婚、求功名等,都是人生大事,但解決生死是大事中的大事,是每一個人「人生之目的」,也是我們生存之目的。我們學佛修行的目的,正是為了解決生死輪迴這一件大事。

生死輪迴帶給人們莫名的恐懼和不安,可說是一切恐懼的根源,埋在每一個人內心深處,所以說「如喪考妣」,故法藏菩薩 (阿彌陀佛的前身) 為救度眾生,發願成佛時,曾誓言令我們「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生死在呼吸之間—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為甚麼生死大事是急不容緩呢?活在五濁的娑婆世界,人的生命是極脆弱的。死神隨時降臨在自己身上,人們誠惶誠恐地活在無常中。一口氣呼出去,若一息不回,就是一生,故佛教常言道:「生死在呼吸之間」。

 大地眾生無時無刻受到自然災害的威脅,包括地震、水災、火災、風災、海嘯、泥石流等,令無量無邊的眾生喪命;加上飢荒災、兵刀災、瘟疫災等三小災,所謂「國土危脆,三界無安」,此世界的死緣何期多!

若對以上的生死觀念較強的人,佛教稱之為「無常感」較重。他們不是悲觀、消極,而是危機意識高,居安思危。他們會積極認識和面對死亡,盡力尋找解決生死大事的方法,及早成辦「後生」大業,不待臨終才決定。

 無常感較重的修行人覺知人生苦短,無常迅速,死期不定,故能把握今生難得的學佛因緣,好好修行,否則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故常言道: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大命將終,悔懼交至--悔甚麼?懼甚麼?

 《無量壽經》又有一句話:「 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人臨命終時,悔甚麼呢?懼甚麼呢?悔是悔不當初,發覺一生勞勞碌碌,倒頭來「金也空,眼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原來所有一切都是身外之物。

他們更悔恨平生之時,從來未曾為自己行善積福,雖自知壽命與日俱減,沒有珍惜活著的每一刻,爭取時間多做有意義的工作,行善積福,利己及人,更沒有先為自己的臨終做準備,現在臨終之時,追悔莫及,太晚了。

懼甚麼呢?如今「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悔恨當初誰辛苦為誰忙,倒頭來是孤身上路!《無量壽經》云:「獨生獨死,獨來獨往」。所謂「一旦無常到,方知夢裡人,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甚麼業呢?全是平生所作的不仁、不義、不禮、不智、不信等、皆由貪瞋癡衍生出來的惡業,恐怕在後生有因果報應而受苦,獨自承擔,無人代受。如今諸邪業繫,債主來迫,陷入困境,恐懼之餘,更不知往後何去何從。

無常感較重的人怎樣解決生死大事--宗教信仰

無常感較重的入,除了覺知生死在電光火石之間,還覺知死時無助,一切權力、財富、學識、福德等都不管用,只能坐以待斃。他們眼見親友命終,意識到「他日君體也相同」,只憑自力,難得「善終」。

無常感較重的入,在平生之時會預先尋求「外力」救助,建立宗教信仰,期望藉「超自然力量」得生善道。所以,宗教不單是導人向善,更大的特色是具有終極思想--示以人生最高目標,及後生最終的歸宿。

 然而,幾乎所有宗教皆建基於「創造論」,將「超自然力量」稱為造物主、萬物主宰,如神、上帝、天主、亞拉真神、梵天等。有宗教信仰的人求造物主保佑、救度,恩賜他們永生的歸宿  -天堂。

 就佛教來說,成佛是人生的最高目標,能徹底解決生死大事。又,安住在佛土 (淨土) 是最終的歸宿,因為淨土是「涅槃」(義譯為「不生不死」) 的境界。佛不是造物主,是甚麼呢?淨土不是天堂,是甚麼呢?

 這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何謂「不生不死」?從因果緣起來看,有生必有死,不生自然不死;但不生不等於死,不死不等於生,不生不死的「涅槃」超越人類語言和思惟,故此不翻譯為中文,音譯為「涅槃」。

涅槃是佛教的終極思想,是佛教徒追求的最終目標,亦即是成佛的意思。所以,一旦往生淨土,安住在不生不滅的佛土,亦即是成佛的意思。

佛教是「自力修行」的宗教,還有「佛力救度」的宗教

佛教比較特別,其終極思想建基於「緣起論」,認為大地眾生皆有佛性,堪可作佛。釋迦牟尼佛時證悟了無上無等正覺時,即嘆言: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所以,一切眾生都是相依而存在,眾生與佛本來是平等的。佛是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一切眾生欲得徹底解脫,可以學佛修慧而止息妄想,及修福而放下執著,那就與佛一樣,徹底解決生死大事。

由此可見,佛教給人們的印象是一個講自力修福修慧的宗教,有別於一般講他力保佑、救度的宗教信仰!但現實上,有不少佛教徒為了尋求佛力保佑、救度等才信佛,以期離苦得樂,得到安身立命的歸宿。

 那麼,佛教除了「自力修行」的法門外,有沒有「佛力救度」的法門呢?下文分解。

訂閱
通知
guest
1 評論
Newest
Oldest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
Alan Kwan

若對生死觀念較強的人,佛教稱之為「無常感」較重,他們會積極認識和面對死亡,盡力、及早尋找解決生死大事的方法。

其實,這是學佛修行的目的,也是每一個人人生之目的,生存之目的。

《無量壽經》又有一句話:「 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人臨命終時,悔甚麼呢?懼甚麼呢?

無常感較重的入,除了覺知生死在電光火石之間,還覺知死時無助,預先尋求「外力」保佑、救度,建立宗教信仰。

但佛教給人們的印象是講「自力修行」的宗教,究竟八萬四千法門有沒有一偑「佛力救度」的法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