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事情。如果我們對自身的臨終過程及其運作方式有所了解,就能針對其原理而作出適當的預備及安排,在生前訓練自己,為迎接死亡作出最好的準備。
《瑜伽師地論》提到在臨終時,意識會經過三個階段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若我們能夠掌控好心念,就能有效地影響我們臨終時的身、心狀態,提升死亡的品質。
本文先說明一般人臨終時意識轉變的過程及其特點;然後指出臨終者生起善念的重要性及其方法;最後,提供一些練習方法,以訓練自己在臨終時得以順利生起善念,以達至善終的目的。
臨終者意識轉變的三個階段
在臨終時,意識會經歷三個階段的變化。
第一階段,叫「明利心」。所謂明利心,是指在臨終的初期階段,他的意識仍然「明」了銳「利」,內心能夠對種種事物作出善、惡的判別、決定。這階段又叫「麤想現行」。
第二階段,叫「潤生心」。經過「明利心」之後,此時臨終者的意識變得模糊,失去對事物認知的能力,因此內心失去了對善、惡作出判別及決定的力量。同時,因為臨終者感受到「我」將要死了,「我」將要失去了,於是,與生俱來的那股貪戀自體、執取於「我」的力量──「我愛」煩惱──開始明顯浮現。這股強而有力的「我愛」煩惱,能夠滋「潤」臨終者投「生」,使下一期生命出現,所以稱為「潤生心」。
第三階段,叫「正死心」,即是「正」式「死」亡。這時意識完全惛昧不起。關於死亡時的狀態,《瑜伽師地論》提到,造惡業的人在臨終時,體溫會先從身體的上部分開始退卻,最後直到心臟完全變冷時,就是正式的死亡。相反,造善業的人臨終時,體溫會先從身體的下部分開始退卻,最後也是在心臟處消退。而這裏所說的「正死心」階段,是指反映著具有生命力的體溫在心臟處退捨時的一剎那。換句話說,這是我們一期生命的最後一刻。
現把上述所說臨終時三個階段的變化過程及特點列出如下:
臨終時保持善念的重要
臨終一念或善或惡,對我們臨終時的身、心狀態有著莫大影響。《瑜伽師地論》卷一:
「善心死時,安樂而死。將欲終時,無極苦受逼迫於身。
惡心死時,苦惱而死。將命終時,極重苦受逼迫於身。
又善心死者,見不亂色相。
不善心死者,見亂色相。」
這段經文指出帶著善念而死(「善心死」),與帶著惡念而死(「惡心死」)之不同。若臨終者能夠保持善念而死,臨終時身體就不會受到很大的痛苦,心裏也會見到可意的景象,能夠安樂而死。相反,懷著惡念而亡,身、心就會受到極大痛苦,心裡恐怖景象現前,苦惱而死。
那麼,如何能夠做到「善心死」呢?唯有趁意識仍然明了清晰的時候(「明利心」的階段),想辦法使內心生起善念,才能做到帶著善心而死;能夠帶著善心而死,就能夠身、心安樂而死。這就是「善終」的關鍵。
臨終時生起善念的方法
既然我們知道在第一階段內心生起善念的重要,那麼我們要如何做到呢?或許我們可以參考一下《瑜伽師地論》的譯者──玄奘法師──所用的方法。
據《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玄奘法師在臨終前,曾吩咐其弟子嘉尚法師記錄其一生所翻譯過的經、論,乃至造佛像、抄寫佛經等種種所造功德;並在記錄完後,叫嘉尚宣讀出來。玄奘在聽聞後,「合掌喜慶」。這種內心的「喜慶」,就是一種善念,這就是可以使自己在臨終時生起善念的方法之一。
玄奘所用的這種方法,有其經典依據,《瑜伽師地論》卷一:
「云何善心死?猶如有一,將命終時,自憶先時所習善法;或復由他令彼憶念。由此因緣,爾時信等善法現行於心,乃至麁(麤)想現行。」
玄奘回憶過去所造功德,並令弟子記錄、宣讀,目的是要令自己在臨終前,意識仍然明了清晰的時候(「麤想現行」),自憶先時所習的善法;另一方面,也透過由他人宣讀令自己憶起,務求能夠使自己心裏生起善念,保持善心而死。這是玄奘臨終前的修行方法之一。
除了回憶過去所造功德,玄奘也用了幾種方法生起並保持善念而至命終。例如:禮佛、懺悔、布施、禪定、觀空、念佛與迴向等等(詳見《慈恩傳》卷十)。這些方法其實也就是佛弟子平時應該多做的日常修行項目。
模擬臨終時生起善念的練習
要訓練臨終時內心能夠生起並保持善念,每晚臨睡前是最好的練習機會。為甚麼呢?因為我們入睡時的意識狀態,是從明了轉變為不明了,這與臨終時的意識狀態相似。因此,我們可以嘗試在每晚臨睡前調控自己的心念,看看能否帶著善心入睡。
例如,我們可以學習玄奘法師所用的方法,在臨睡前刻意回想每日所造善行功德,帶著歡喜與安樂的喜慶心而入睡;或可以念佛──觀想著佛像或默念著佛號而入睡;或可以思惟《般若經》的內容而入睡等等,這些都是令善念在內心生起的有效方法。
經過長久而穩定的反覆練習,日積月累,內心就能夠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到真正臨終時,會比較容易生起善念,達到善心而死的效果了。這些都可以成為我們模擬臨終時生起善念的練習與訓練。
生命無常,雖然我們不能夠預計死亡何時到來,但我們卻能為自己的死亡作出最好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