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是佛與眾生之間的橋樑;在法界中,心心相印
佛言:「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換言之,任何有情識的眾生,皆有「佛性」──如來智慧德相,堪可作佛。佛具足「智慧德相」,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但因「妄想執著」,是未覺悟的佛。
《華嚴經》中《覺林菩薩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意味著萬法唯心,佛性平等,佛與眾生相依而存,兩者的關係是分不開,是一體的。
以上的「相依而存」、「一體兩面」的說法,是基於佛教的「緣起論」而立,顯然與其他「一神教」宗教所信仰的「創造論」,截然不同,如《觀經》云:「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攝」者,即攝取,救度的意思,如磁攝鐵。
「無緣慈」者,即無條件的大愛;說明整個佛教是慈悲救度門,是如來興大悲心,主動救度九界眾生。佛怎樣保佑、護念、攝取、救度我們呢?《觀經》又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由此可知,佛與眾生的關係密切,血濃於水,唇齒相依。佛之所以成佛,不為甚麼,只為救度眾生。只要眾生作意想念佛時,佛即知之,同時也想念眾生,如子憶母,如母憶子。念佛是佛與眾生之間的橋樑。在法界中,彼此心心相印。
「念佛」也是佛攝取,救度我等眾生的方法
很多人視念佛為自力修行法門之一,甚至算不上甚麼修行,極其量只是讓一些不懂誦經、參禪的公公婆婆,藉念佛一法與佛結個緣,種善根、植德本,來世再來修行。說實話,我等凡夫對佛的認識,嚴格來說,是一無所知。
《無量壽經》言:佛是我們的「不請之友」,而念佛是「不請之法」。換言之,在念佛一法方面,佛的角色是主動的,是不請自來的朋友,是能救者、是能度者,而念佛人的角色是被動的,是所度者,是被救者,是受益人。
念佛是「不請之法」,即是諸佛皆透過其名號,讓念佛人稱念,從而入一切眾生心想中,與佛結下不解之緣,令人不知不覺中領受佛功德,滅罪除障,消災延壽。所謂「念佛」,念是意業,我心想念佛,佛即知之,感應道交。
阿彌陀佛發第十八願,為了度十方眾生往生淨土成佛,也獨選念佛一法,讓念佛人稱念彌陀佛名,從而入念佛人心想中,令人不知不覺領受阿彌陀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名號功德,消業滅罪除障,攝取往生資糧,得生彌陀淨土。
為甚麼阿彌陀佛選定以念佛為往生之業?
雖然釋迦如來隨佛弟子意,教修定善觀行和散善三福,可乘第十九願,迴願求生淨土,但仰望彌陀如來的本願,釋尊意在教一切善惡凡夫,應乘第十八願,以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即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全仗彌陀功德而得生淨土。
為甚麼阿彌陀佛在第十八願選定念佛為往生之業?善導大師釋《阿彌陀經》句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時,云:「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隨緣雜善」是隨世間因緣生滅的、夾雜貪瞋癡三毒之善法,是「少善根福德」也。
由於極樂國土是阿彌陀佛以真實功德莊嚴的圓滿報土,是無為自然、常住涅槃的境界,故不可以仗不實功德得生無為涅槃的真實報土!那麼,眾生怎樣才取得真實功德呢?在於專稱彌陀佛名,即《阿彌陀經》言:「執持名號,若一日、七日,一心不亂」!
可知:致使得生的「專稱佛名」是「多善根福德」,玄奘大師形容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所以,釋迦如來選定此往生要法,教人稱念彌陀佛名,專(一心)復專(不亂)!
若論往生淨土的正因,唯在一心專稱彌陀佛名,順彼佛願(第十八願)故,必得往生。平生念佛往生人即受彌陀光明攝取,蒙佛不請自來,接引往生,就是釋尊出世本懷所說的「真實之利」。
念佛往生一法易行,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無量壽經》言:「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龍樹菩薩指出:淨土法門的特色是「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念佛往生人在行相上,一心專稱佛名,在心相上一心歸命彌陀,即契入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易得往生。
佛陀雖說念佛往生容易,菩薩也說不難;但佛門中人多說困難。問題出在人們多以聖道來解、來行淨土法門,以自力修行的心態來行念佛法門,當然就與聖道自力修行一樣難了。若有緣往生人立足於彌陀本願來解行,一心專稱佛名,必得往生。
阿彌陀佛在第十八願立誓:「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說明:若願生者盡形壽念佛而不得往生,法藏菩薩(阿彌陀佛前身)就不能成佛了。但在十劫之前,法藏菩薩已經成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所以,願生者盡形壽念佛,必生無疑!
稱念彌陀佛名具五種「增上功德利益因緣」,即「增上緣」。所謂「增上緣」,又名強緣,佛法力的作用力具決定性,無所障礙,故能作因,不是一種外在助力而已。世間不只有「自作自受」是因果,也有「佛作我受」的增上因果。
諸佛菩薩為了普度眾生,尤其是無力修聖道等怯弱凡夫,在因地為他們發願,為他們修行,將果地功德迴向祈求諸佛菩薩,稱念其名號的罪苦眾生,為他們消業除障,如印光大師云:「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充份體現大乘菩薩教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