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為甚麼三心說在上上,念佛說在下下?

彌陀名號,總攝萬機

上文引善導大師所言,說明九品凡夫雖然遇緣有異,受法不同,本來認定以散善三福為正因,九品為正行,求生淨土,但他們只要清晰明辨,隨時隨地決定以三心為正因,念佛為正行,即便往生。

(圖:purelanders.com)

又善導大師在完結三心釋前云:「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由此可知,念佛不但攝散善三福者,也攝定善觀行者。總而言之,彌陀名號,總攝萬機,而以念佛者皆以此不可思議的真實名號功德而得生者,直入報土,平等一相,超勝三輩九品之差別相。

釋迦世尊宣說《觀經》時,為甚麼在上品上生文提出三心,而念佛卻在下輩生想文中明示呢?前者是往生的正因,念佛是往生的正行,兩者關係密切,為甚麼釋尊分開來說明呢?其用意何在?


三心說在上上,念佛說在下下,顯其勝義故

《觀經》云:「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所謂「即便往生」、「必生彼國」,示意直接了當,萬無一失,語氣肯定,強而有力,當知以三心為正因,以念佛為正行之求生淨土者,從果報而言,理所當然,放在修三福而迴願求生的上品上生者之上,以顯其殊勝之義故。

但釋尊卻把念佛正行,說在下輩生想文,此因下輩者都是造惡之機,乃至犯五逆十惡的極重罪人,他們沒有受任何善法,也沒有功德拿來迴願求生淨土。再者,此人臨命終時,獄火撲過來,求救無門、解脫無望。幸好此人有大因緣,正遇上善知識,教他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罪得生。在此危急關頭,唯有念佛才能救如斯惡人脫三惡道,離六道輪迴,並得生淨佛國土。

釋迦世尊在下品下生開顯念佛,正好昭彰念佛的功德殊勝廣大,並不是說念佛往生者就落在下品下生的「胎生」;反而因為在下品下生說稱念佛名,更能顯示念佛的功德是超越修定散二善迴願求生者。當然,所謂「舉惡況善」,念佛既然可以在千鈞一髮的情況下,都可以救度五逆十惡的極重罪人,免墮惡道,出離三界,得生淨土,何況其他在平生之時行善的凡聖,更可以念佛而得生淨土!


隨他意、隨自説、隨自他説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指出:「今此《觀經》,即以觀佛三昧為宗,亦以念佛三昧為宗;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所謂「一心迴願」,正是這三種心。整部《觀經》由頭到尾都環繞著「一心迴願往生淨土」而說,沒有離開這個主題。

因韋提希夫人啟請以定善觀行的方法得生淨土——「教我思惟,教我正受」,釋尊應她所問而允許答之,隨他意而先說了定善十三觀。但釋尊明知韋提希夫人的提問,機緣未備,顯行不周。意思是,韋提希夫人不是定善之機,而是散善三福之機,加上散善與定善一樣,皆可迴願而得生,所以釋尊自開三福,宣説第十四、十五、十六觀的三輩九品文。這是隨他自説,即有人問,但問題不完備、不周全,釋尊再補充説之。

當然,釋尊不請自來,分身飛至監獄見韋提希夫人,必想藉此因緣,有一番話想跟她及佛去世後凡夫説,這是隨自説也。這番話沒有明顯地在《觀經》詳述佛意。彌陀化身的善導大師則一語道破:「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一般人的心理狀態,如韋提希夫人一樣,認為往生極樂淨土,定善功德最為殊勝,散善次之;稱名念佛只不過是嘴巴動一動,人人都做得到,容易至極,認為最劣,根本不放在心上。釋迦牟尼佛以大慈悲、大智慧,先隨順著韋提希夫人的提問,敘述十三種定觀。至第九觀時,示入非常人能做到的「觀佛三昧」,然後自己開說三福的散善,最後在下品下生,說明:當一切定善及散善的工夫在臨終都不管用,救不了的時候,獨獨突顯只有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才能「起死回生」,致使阿彌陀佛即現人前,光明攝照,來迎接引,是名「念佛三昧」,借此來引導一切追隨釋尊教化的修行人,統統歸向念佛一門,仗佛願力,得生淨土。

最後,善導大師更説出《觀經》的心要:「上來雖説定散二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此乃淨土宗宗風真諦的第一條。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