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為什麼需要禪修?

在很多人心目中,禪修只是一種宗教活動,直至最近數年,經過一番推廣後,才逐漸為社會人士所認識和修習,當中更不乏非佛教徒。來自各方的禪修者,是什麼原因驅使他們禪修?他們又希望禪修能帶來什麼益處呢?

有同修認為,禪修是現今這個充滿競爭,甚至可算是病態的商業社會中一條心靈出路。我們的日常生活彷彿與時間競賽,凡事總要爭分奪秒似的。文明不斷進步,卻桎梏了人性的發展。當我們靜下來的時候,不禁會想,這一切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嗎?我們就這樣營營役役度過此生嗎?

禪修所帶給我們的感覺恰恰相反。在過程中,我們可拋開世間的煩惱,尋求當下的寂靜,享受安坐其間的寧靜、思維及身心的淨化。我們亦可透過禪修培養專注力,使我們在紛擾嘈雜的環境中也能保持平靜及清醒。至於禪坐後期所達至的舒暢及氣血運行的清涼感覺,更是一種很好的精神充電。

禪修能夠提供人性健康發展的空間,還有心靈、生命的出路,這些都是現今社會無法給予的。我們所追求的,不僅是有形的生活及生理健康,還有從根柢處無形的心靈質素的提升──禪修就是要把內心的良好質素培育出來。人出生以來便有不同的習性,亦會在日常生活中沾染貪、瞋、癡、憂、悲、苦、惱等不善根和煩惱。

無止境的貪欲渴愛使我們得一想二,不停的追求,但又不懂珍惜,最後所得的只是「求不得苦」。禪修就像是一道清澈的河水,慢慢地將內心的習氣沖去。透過禪修,我們學習「八正道」,產生正知正見,在日常生活中時常保持正念和覺知,漸漸,煩惱便較難在內心滋長。同時,我們也能安住於當下,活在現實中而又能捨離事物,不容易被事物所束縛和動搖,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禪修改變了不少人的人生觀,同學通常都比以前開朗,一些多年的心結亦會漸漸迎刃而解,就算是身邊的親友朋輩也會受到正面的感染。

那麼,禪修對於佛教徒來說,又是怎樣的一回事呢?一般人認為佛教徒都懂得禪修,其實真正認識禪修的佛教徒不多。很多同學在初學佛的時候,都以為參禪只是師父與徒弟之間的對話。後來跟一些善知識接觸多了,一起參加禪修班,學的卻是氣運丹田、舌頂上顎。雖然也學到數息及唸佛號等法門,但坐下後總是打瞌睡或妄念紛飛,到後期更沉醉在那種輕飄飄的禪悅裡,然而禪修的真正目的卻一點也領會不到,就好像經教還經教,禪修還禪修,各不相干似的。

後來參加了志蓮淨苑的禪修班,才學懂什麼是禪修,為什麼要禪修。禪修,就是將佛法實踐在日常的行住坐臥當中。佛法不離一個「覺」字──我們如何覺知及觀察身心的感受、情緒的起伏、念頭的生滅。透過禪修的訓練,我們覺察到如何被外境及情緒所控制,並逐漸擺脫這些無明的操控;我們可以了解身心的形成及變化,了解根深柢固的「我執」是如何建立,並嘗試通過深入的觀照把它瓦解 。

這一切的「如何」都包含在禪修的訓練裡。禪修不只是禪坐,還可以禪行、禪住、禪臥。無論在任何環境和時刻,只要有一秒的正念和覺醒,便當了一秒的覺者。禪修就是要盡量時刻觀照身心,保持正念,這樣,佛法才得以實踐。佛教徒如果只聞不修,終究不能踏上解脫之道。阿難尊者於《楞嚴經》第一卷所說的一番話,實在非常貼切:

「……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禪修的動力,可以說是完全出於個人不同的追求。不管禪修者的修為如何,它指向的都是自己的「心」。有意識從這方面去愛護自己心靈的人,會去禪修;乃至有意識去探索宗教或生命本源的人,禪修亦是其中一種最貼近的渠道。而於當中切實能得到多少,姑且任一己之所投,其餘便得隨緣了。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