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淨土法門的「至心迴向」

(圖:www.jodo.org)

一般大乘菩薩教的「迴向」義

「迴向」是大乘菩薩教的特色之一,此因菩薩皆須發願,即發菩提心,亦名無上心,所謂「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意義重大。菩薩為了完成佛道,必須廣度眾生。菩薩不度眾生,則不能成佛。因此,菩薩為眾生發願,並將自己修成的一切功德,普皆迴向!

迴者,有迴轉、迴施之義;向者,有投向、歸向之義。菩薩以自修持力,修諸功德,獻給一切法界眾生,給人歡喜,給人利益,這是一種捨己為人的菩薩精神,所謂「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或言「施比受,更有福」。

「迴向」一詞,具有「自利」,即希望達成自己之目的──完成佛道,及「利他」,即希望與他人分享──度化眾生,所謂「自利利他」。或言「自度度他」,即度別人,同時為了度自己成佛。


阿彌陀佛成就「超世願」,迴施十方眾生

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菩薩行時,發下四十八大願,並在十劫之前成佛。現在的阿彌陀佛以酬因之身,履行大願所承諾,迴向及施予此無上名號功德給十方眾生,攝取、護念、救度十方眾生,包括以光明名號攝化眾生,臨終來迎專稱其名號者到淨土去等等。

以大乘菩薩教來看,阿彌陀佛是「能度」、「迴施」者、是donor;而我等凡夫是「所度」、「受益」者、是receiver。阿彌陀佛在第十八願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竟然將自己成佛與否,押在能否令稱其名號者得生其淨土上!

這個願發得超大,稱之為「超世願」,踰越諸佛!哪個佛願意接收罪惡生死凡夫成為自己的眷屬,不但為他們償還數不盡的業債,還要撫育他們至滅度、成佛?所以,阿彌陀佛現在仍然為十方眾生積植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兆載永劫,永不休止地迴向功德給十方眾生。


凡夫的不實功德與阿彌陀佛的真實功德較量

凡夫雖不是菩薩,但亦可將自己受戒、習定、發慧,乃至建寺、供僧、燃燈、燒香等所取得的諸善行果,「迴向」給人,與人分享。當然,我等煩惱成就的凡夫,所起身口意三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有漏心生,虛偽顛倒,不順法性,如曇鸞大師說:「是故名不實功德」。又如善導大師說:「名為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

那麼,阿彌陀佛「迴施」給我等眾生的功德又是甚麼的一回事?善導大師有云:「正由彼阿彌陀佛,因中行菩薩行時,乃至一念一剎那,三業所修,皆是真實心中作;凡所施為趣求,亦皆真實」。

何謂「真實功德」呢?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有定義:「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云何不顛倒?依法性,順二諦故;云何不虛偽?攝眾生,入畢竟淨故。」

對以上的定義註釋,我們只知其字而不明其義,但總而言之,我們知道:我等凡夫所作業「迴施」給其他眾生的功德是不實的,而阿彌陀佛「迴施」給我等眾生的功德是真實的。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至誠心」釋說:「凡所施為趣求,亦皆真實」,意即:阿彌陀佛為趣求佛道(上求佛道),及為迴施眾生(下化眾生),都是真實的。


沒有相應的真實功德者不可以得生真實報土

對於發願求生的淨土行者來說,他們所取得的功德是真實,還是不真實,又有何重要性呢?是重要的!此因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界,是阿彌陀佛以其真實功德莊嚴的圓滿報土。性質上,極樂世界與有為生死界、眾生共業所成的娑婆世界,截然不同。

若然眾生沒有相應的真實功德,他們不可以得生真實報土的,如《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至誠心」釋也說:「縱使苦勵身心,日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如炙頭燃者,眾名雜毒之善。欲迴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


淨土法門的「至心迴向」義

因此,淨土法門的「至心迴向」,有別於一般大乘菩薩教的「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迴向──迴自向他,而是「輕慢、毀厭、賤捨」此生死三界的自作教他作、乃至隨喜他作之己業,並讚歎、禮敬、憶想彼極樂世界及阿彌陀佛,是名「至誠心」,又即「真實心」,如善導大師所言。

簡單來說,淨土法門的「至心迴向」,乃是捨自修持力(自力)而乘佛本願力(他力)。當然,淨土法門的迴向離不開發願求生淨土而說,故言「迴向發願心」。迴向為了發願求生淨土;因為發願求生淨土,所以迴向。迴向和發願,兩者是分不開的。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