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自十六世紀中葉明朝政府封閉嘉峪關,直到1944年敦煌研究院成立以前,莫高窟一直無人看管,任由風吹日曬,河水倒灌,沙子入侵,旅人投宿,考古盜竊等,四百多年來經年累月的自然與人為破壞,使得窟內壁畫和雕塑等均瀕臨毀壞,呈現一片殘敗之象。過去數十年來,如果沒有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團隊孜孜不倦地進行修復,我們難以想像這些千年遺產還會遭受怎樣的傷害。
正如「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在其著作《我心歸處是敦煌》中提到:「我深知莫高窟會慢慢走向衰老,這是不可逆轉的自然規律。自然界任何物質到了一定時候都要轉化成另一種形態,莫高窟的『消失』最終也是不可阻擋的。但我們不能就這樣任憑其消亡,而是要想辦法做一些搶救和補救,盡可能延緩它的衰老,延長它的壽命。」
時至今天,莫高窟的修復仍是刻不容緩的工作。假若讀者還是要親身一睹古人描繪佛畫的真跡,世界上還有一處地方,那裏奇跡地保存了完好無缺的古代壁畫,在佛教藝術史上完美無瑕地填補了莫高窟的壁畫缺憾。這個地方在哪裏?它在北京石景山區翠微山南麓,古時的京西古道要衝,那是一座建於明代、依山而起的廟宇,距今已有五百五十多年的歷史,名叫「法海寺」。
「法海」的意思是佛法無邊,浩瀚如海。相傳一個叫李童的宦官,一心尋訪一塊風水寶地來建造寺廟。一天,他夢見一白衣老人向他指點迷津,其後便派人四處尋訪,最後來到翠微山這片山地,竟與夢中景色一致,於是便於此修建法海禪寺。
法海寺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它至今仍完好無缺地保存著多幅精雕細琢的明代宮廷壁畫,這些壁畫由宮廷指派的十五位畫師繪製,相當於現在的國家級一級畫工,堪稱明代壁畫中的最高典範。壁畫共九鋪,繪於大雄寶殿的六面牆上,內容包括佛眾菩薩、二十諸天、仙女飛天、動物花卉山水祥雲等,各具姿態,栩栩如生。觀看莫高窟的壁畫,我們或許需要發揮幾分想像,才能揣摩古人作畫的用心,但在法海寺裏,這些距今近六百年的藝術寶藏竟是完好無缺、色彩鮮活地呈現眼前。古人的一筆一勾,一描一劃,精雕細琢,除了人物神態是那麼維肖維妙之外,就連人物的衣冠服飾、衣物紋理、甚至是一毛一髮,其細緻精工,簡直就是無微不至,就看這幅巨大的水月觀音圖,採用了疊暈烘染和瀝粉堆金等多種技法,觀音所披的一襲紗羅薄似蟬翼,由多朵菱花組成,親臨現場細看之下,還能清楚算出每朵菱花均由四十八根絲線繪成,繪製技法細緻如此,怎不教人驚歎!
在法海寺參觀壁畫真跡,一天只有七場,為了保護壁畫,每場限定人數,大概二十人,從早上九時四十分開始,大約每小時一場次,最後一場在下午三時五十分開始,所以遊人來訪法海寺,還是要早些前來,尤其在週末或假日,最好不要晚於三時。值得注意的是,現時國內流行電子錢幣,但這裏卻是例外,進場只收現金,如果參觀寺院,門票二十元,如要目睹真跡,聆聽專業講解,參觀費是一百元。筆者來訪之時,碰到幾個國內遊客,因為習慣手機付款,沒帶足夠現金,不得進場,門外又沒有甚麼商店之類的場所可以兌換鈔票,筆者唯有先替他們支付現金,他們再以手機轉帳給筆者,否則就是白走一趟,望門興歎。
為了保護壁畫,殿內不設照明,訪客進殿時會獲派一具冷光手電筒,以便觀看壁畫細節。殿內不容許拍照,參觀時間大約為半個小時,整個過程有專人講解。雖然殿內燈光昏暗,遊人還是會被牆上壁畫的精美絕倫震懾住。古人的傑作,五百多年前的鐵劃銀鉤,依然是那麼完好無缺,顏料絲毫沒有脫落,難怪有人說法海寺壁畫的精美程度和藝術價值,足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方壁畫相媲美。
遊人罷法海寺,不要忘記看看大雄寶殿前的兩株千歲白皮松樹,那是北京最古老的大樹之一,極為珍貴。遠道而來,如果時間許可,不妨也參觀一下翠微山麓周邊的景點,筆者到訪那天,便順道去了附近一座別具特色的「第四紀冰川博物館」,還有老舍筆下駱駝祥子走過的那條駝鈴古道,直到黃昏,才結束一天愉快的旅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