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開元寺 (上)

清晨的泉州市區
清晨的泉州市區

清晨拂曉時分出發前往開元寺,散步在泉州市現代規劃整齊乾淨的街道上,依稀可見古城往昔的風貌,因為在規劃更新古城時,新的建築仍採用了傳統紅牆磚瓦與屋簷,也保留了閩南建築中的走廊設計,使人恍若回到了臺北的迪化街,或是三峽老街。大約走了十分鐘就看到遠處巍峨矗立的開元寺雙塔。這時候人不多,寺院外已有幾個零星販售水果鮮花的小販,在路邊準備迎接寺院香客的生意。

開元寺在泉州市區西街, 此為山門天王殿。
開元寺在泉州市區西街, 此為山門天王殿。

位在泉州市西街,開元寺的第一棟建築是山門天王殿(山門與天王殿結合),其中軸線位於街道對面的是一個「紫雲屏」照壁。天王殿的門楣正上方掛著「紫雲」的匾額,兩旁的寺院圍牆上寫著「桑蓮法界」、「桃蓮應瑞」,這幾方有意義的題書為我們開啟了走入開元寺的扉頁。

紫雲屏照壁
紫雲屏照壁
天王殿門楣正上方掛著「紫雲」的匾額
天王殿門楣正上方掛著「紫雲」的匾額

紫雲呈样‧桑蓮獻瑞--開元寺建院緣起

唐代垂拱元年(685),開元寺原址為一片生產絲綢的桑樹園,該地的大地主是黃守恭,一日夢見一位僧人向他化緣乞地建寺,黃守恭心中有點不願意,(註:1)於是就說:「除非桑樹開白色蓮花才可以。」那位僧人歡喜道謝後忽焉不見了。過了兩天,桑樹果然開出了白色的蓮花,該州官員認為是祥瑞之兆,就請建道場,名「蓮花寺」。建寺時出現了紫雲覆地的瑞相,所以又名「紫雲寺」,(註:2)開山祖師為匡護法師。(註:3)長壽壬辰(692)年間更名為「興教寺」,玄宗開元26年(738),詔選國內十大州各建一個以開元年號為名的寺院,此寺遂改名為「開元寺」,元代賜額「大開元萬壽禪寺」,明代起改稱為「開元鎮國禪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現在國內以「開元寺」為名的寺院以泉州開元寺最大,其餘還有潮州、福州、河南汝南、江西南昌、山西大同、荊州、蘇州與河北正定等地都有開元寺,且開始建寺的時間也多在唐玄宗時期。(註:4)

泉州是重要中西交流的海港商埠,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南宋時已成為全國最大貿易港口。由於文化經濟交流的發達,泉州地區宗教發展呈現百花齊放而多姿多采,至今古城內仍可見到種種不同宗教的遺蹟,除了佛教、道教,還有基督教、伊斯蘭教、摩尼教、景教、印度教等等。由於宗教文化交流頻繁,文風與道風鼎盛,南宋朱熹曾撰一詩句:「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來形容泉州佛教的興盛。1935年弘一大師來到開元寺,還以書法寫了這詩句,現在還掛在柱子上。史籍記載泉州寺廟有400多座,現存約200餘座,而以開元寺規模最大、影響也最廣。(註:5)

桑蓮古跡
桑蓮古跡

地靈人傑出高僧宏揚佛法海內外

開元寺創建以後,歷經唐、五代、兩宋的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擁有下院百餘所。元代發展到寺僧「食常萬指」,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將其廨院合併為「大開元萬壽禪寺」。參考《開元寺志‧開士志》所記載,開元寺歷代高僧輩出,例如五代律宗的釋弘則、宋朝釋行昭,都曾在該寺駐錫。明代較有名的住持有永覺和木庵法師(1611-1684)。清順治12年 (1655),木庵法師受隱元禪師邀請赴日宏揚禪法,繼隱元禪師之後擔任萬福寺住持,大興黃檗宗風,為日本黃檗宗第二代祖師,曾四次傳戒,規模與人數皆創日本佛教史上的空前盛況,萬福寺亦從此成為日本永遠傳戒的寺院之一,木庵法師是一位德行高潔、兼具文采的禪師,擅詩、書、畫,其現存書跡有一付衣板楹聯還保存在開元寺,「鷲嶺三車,不離當人跬步;曹溪一指,好看孤塔雲中」。而日本萬福寺的也保存其書畫多幅,現在都是該寺收藏的重要文化財。

弘一大師書法楹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
弘一大師書法楹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
弘一大師書法楹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
弘一大師書法楹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

開元寺近代的高僧較有名的有圓瑛法師、弘一大師。圓瑛法師於1924年任開元寺住持,影響力遍及海內外,任內得到海外華僑的資助,曾修建大雄寶殿、甘露戒壇、東西雙塔、功德堂,並重建法堂,增建了藏經閣,創辦開元慈兒院、養老院。弘一大師於1928年至1942年間在福建行腳,曾在開元寺講經說法,也留下許多珍貴墨寶。近代的轉逢老和尚亦行腳東南亞多國積極弘法,卓有貢獻。

註腳:

[1] 參見《泉州人名錄·黃守恭》

[2] 《溫陵開元寺志》

[3] 《開元寺志》p.54 :「釋匡護,開元尊勝之世祖也,姓王氏,律行良謹。」

[4] 《唐會要》卷五十:「開元二十六年,敕每州各以郭下定形勝觀寺,改以開元為額。」

[5] 清·乾隆《泉州府志》:開元寺「歷五代至宋,更創支院百區,其地範圍南臨西街通衢,北至大寺後,東至台魁巷,西至孝感巷。原額田分佈于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以及仙遊、莆田、龍溪、長泰等縣。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