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智仙神尼和隋文帝 – 菩提人間 (七)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經典原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金剛般若波羅蜜經》(CBETA:T08n0235_p0751a08-a16)

摘自《金剛經》究竟無我分第十七,文中須菩提向佛陀啟請開示,如何是修行菩薩道的究竟無我精神:佛子已發菩提心修無上正等正覺,他們應該如何護持那顆大心及降伏那妄心呢?佛陀回應須菩提,佛子如果已經發菩提心修無上正等正覺,應當發起無上清淨心:我要度一切眾生,使滅除一切煩惱,達成佛道;而度盡一切眾生已,心中明白沒有一個眾生是因我而被度的。因為如果修行人仍抱持著各種人、我、眾生、時間空間等立場的分別心,那他就不是修行人了。實際上,並沒有一種法名為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的。

西魏時期有一位智仙神尼,有關她事跡不多。讀者可參考釋震華的《續比丘尼傳》。據載,智仙神尼無我的發心,與隋朝佛教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

智仙,又稱智山,生卒年不詳。河東蒲坂(今山西永濟)劉氏之女。從小出家,住於馮翊(陝西大荔)的般若寺內,精研戒行,自少性格沉靜寡言,七歲時於寺內佛堂禪坐入定,自此她以禪定為專修功課,內心澄明,有預言吉凶成敗之能。

西魏大統七年(541年)六月一夜,有嬰兒生於馮翊般若寺,其時照耀如同白晝,整個佛寺也是祥雲籠罩、紫氣縈繞。住於寺內的智仙一見小小嬰孩,逐告訴嬰兒的父親楊忠:「嬰孩有佛菩薩所佑護,有金剛不壞之身。」並為他取名為那羅延,即梵文堅牢不壞的意思。這嬰兒便是後來的隋文帝楊堅。

智仙神尼對楊忠說,嬰孩天生非凡,必成大器,不能在俗世之間撫養,並建議楊忠將嬰孩交回她帶養。楊忠夫婦篤信佛教,雖然不捨,但見智仙氣度沉靜,非等閒之輩,為孩子的平安成長,就同意了。

自此小楊堅跟著智仙住在般若寺,依著寺中晨鐘暮鼓,習經茹素的氛圍中長大,小小孩童儼如一位小修道人,過著出家人的生活,養成沉穩的性格。智仙一直照顧楊堅到十三歲才把他送父母身邊。

楊堅七歲時,智仙對楊堅說:「兒當大貴,從東國來。佛法當滅,由兒興之。」

楊堅的父親是當時西魏隋國公,獲賜鮮卑姓「普六茹」,因此在成年之前,楊堅的名字叫「普六茹那羅延」,至他掌權後即恢復漢姓「楊」。

公元557年北周取代西魏。北周武帝滅佛,無數僧尼被迫還俗,寺院遭受毀損。智仙隱居在楊家大宅內,深藏不出,她外穿普通世俗的衣著,內著法衣,戒行不改,躲過了災禍。

智仙於般若寺內照顧楊堅的細節並沒有明確的記錄。楊堅後來建立隋朝,在他稱帝後的二十年間,一心以復興佛教為己任,下詔修復北周毀廢的寺院,允許人民自由出家,重整僧團、常於群臣前提起智仙,尊其為阿闍梨。政務上隋文帝,整肅吏治,上裕國庫,下紓民困,個人生活起居飲食儉泊,顯示出其修道人的性格。相信智仙在楊堅心中自少深植了佛法種子,對其生命有深遠的影響。

智仙一生精進修道,個人並沒有直接做過轟轟烈烈的大事,然而她十三年默默地照顧帶養楊堅,令他成為一位佛教的大護法,使得佛教在遭受嚴重破壞之後,得以迅速興隆。

智仙為續佛慧命,默默付出,養育了一位大護法,後來成為帝王。歷載資料不多,只知智仙從無從無因而顯貴,亦不曾參與國政。智仙示現出一種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的生命,在默默的堅持中護持佛教,實在是位大菩薩。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