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二)

承接上一期 ,接續分享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

第三大願「廣修供養」

普賢菩薩告訴善財童子,第三個功德門是以各種廣大、勝妙的供品來奉獻、資養於十方海會的佛、菩薩。而供養有二種:一種是財供養,另一種是法供養。財供養並非單指金錢,而是泛指以各式各樣的供養物。如經文中云:普賢菩薩以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又以塗香、燒香、末香、酥燈、油燈、諸香油燈等上妙供品供養如來。這些精妙供品珍貴無比,數量極多,不是尋常人可以輕易供奉的。故現時漢傳佛教一般以十種物品供養三寶,分別是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和衣。[1]

然而換一個角度思考,佛菩薩需要眾生的供養嗎?佛菩薩仍會貪求我們的香、花、水果嗎?其實,供養佛、菩薩目的在於對治慳貪和積集資糧。[2]慳貪是眾生與生俱來的三毒之一,亦是煩惱的根本。如果眾生願意把自己心愛之物或貴重物品供養三寶,久而久之,自會對物質的貪求逐漸減少。同時,勤修供養亦是培育感恩心和欣仰心的途徑。如同我們盡己所能準備各種精妙禮物送給父母,以報答父母養育之恩一樣。所以,廣修供養是為了破除慳貪、放下對物質的執著,而絕非向佛、菩薩求發財、求升官的賄賂。其次,成佛是需要福德和智慧兩種資糧。相信不少讀者也曾聽聞過「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的佛經故事,所以佛陀時常教導弟子要福慧雙修、行解並重,不可偏於修福,或是偏於修慧。而廣修供養不但能夠對治慳貪,更可以積集福德資糧。

普賢菩薩接著告訴善財童子,上述所說的種種供養,縱然數量極多又珍貴無比,但沒有任何一種能夠比得上法供養。所謂「法供養」就是認真學習佛陀所開示的經教,並且努力實踐,更要普施一切眾生使其信受。具體而言,有以下七種。

第一、如說修行供養,就是完全按照佛陀的開示,依教奉行。

第二、利益眾生供養,不僅是自身依教奉行,更要進一步幫助眾生、利益眾生,願所有眾生都能離苦得樂。

第三、攝受眾生供養。攝是攝取,受是接受,這是鼓勵善財童子要以種種善巧方便來攝受眾生,並且引導他們一起修行佛法。

第四、代眾生苦供養。代是替代,代眾生苦就是眾生有苦,菩薩能以慈悲無畏之心代其受之。此處需要多作補充,代替眾生之苦不等於代替眾生頂罪,那些冒名頂替罪犯妨礙司法公正的愚痴行為不是代眾生苦,那只會讓眾生逃避罪責,不是菩薩的本意。那麼,何謂「代眾生苦」呢?《瑜伽菩薩戒本》有云:「如菩薩見劫盜賊為貪財故,或復欲害大德聲聞獨覺菩薩,或復欲造多無間業,我寧殺彼墮那落迦,終不令其受無間苦。」菩薩深知殺生是極重惡業,但菩薩不願盜賊因一時貪念而墮無間地獄,情願自己殺生而墮地獄,也要拯救那些盜賊眾生,這才是真正的代眾生苦。

第五、勤修善根供養。善根是指良善的根性。如《三十七道品》所講的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勤修這五種善根便能生出一切善法,故此堅固信心、精進修行、增長正念、常習禪定,以及多聞經教便是勤修善根供養。

第六、不捨菩薩業供養。何謂菩薩業?《佛地經論》云:「息眾生諸苦惱故,利樂有情是菩薩業。」菩薩以利益有情為天職,從初發心到成佛期間絕不放棄,即是不捨菩薩業供養。

第七、不離菩提心供養。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為最大的願心。不論遇到任何困境或難化之剛強眾生,菩薩亦絕不暫捨菩提之心,即是不離菩提心供養。

普賢菩薩教導善財童子上述七種法供養,才是真正供養諸佛菩薩。與先前所說的種種財供養,即使所費的錢財或供品無窮無盡,也無法與法供養的一念功德相比。由此可見,「廣修供養」並非是富貴人家的專利,我們也不必到處搜羅珍貴七寶或為供奉新鮮花果而費心,反而應該努力學佛,依教修行,好好思維佛法的義理,然後多做利益眾生的事情,才能獲得真實利益,也是真正成就第三「廣修供養」的功德門。

延伸閱讀

十供養中的珠與寶:破除執著 眾皆歡喜


[1] 塗是指以香油、香膏、香水或香木等供養。

[2] 資為資助,糧為糧食;積集資糧是指收集資益己身趨向菩提的資本,亦即諸善法功德。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