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普賢菩薩圓通章

(圖:Pixabay)

上一期經已完整地介紹受持《普賢行願品》的功德利益,其中最為人所重視的,就是臨命終時普賢十願導引眾生得生極樂。淨土宗第十三祖印光法師更把《普賢行願品》列為《淨土五經》之一。除《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外,今期試從另一本著名的大乘經《大佛頂首楞嚴經》,繼續探討普賢菩薩的大願大行的菩薩精神。在《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五》,佛陀請在座諸位聖者自述證獲圓通的方法與體驗,由憍陳那五比丘起,至觀世音菩薩,合共二十五位聖者,其中普賢菩薩是第十三位分享者,介紹自證心聞圓通。

為諸佛的長子

普賢菩薩在經中清楚表明「我已曾與恆沙如來為法王子」,此處帶出兩個重點。第一、普賢菩薩修行久遠,超過無量阿僧祇劫。一般而言,一位初發心的菩薩直至成佛,需要經過三大阿僧衹劫。然普賢菩薩曾在恆河沙數等無量無邊諸佛座下為法王子,可知其修習菩薩行,時間久遠,超越諸大菩薩。第二、普賢菩薩為諸佛的法王子,意味着他在智慧與慈悲兩方面悉皆圓滿,為諸菩薩的榜樣;亦猶如世間國王與王子的關係,堪能紹繼佛位,承擔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業,能善巧方便地引領眾生離諸苦惱,趣向清淨涅槃。

普願行為菩薩必修功課

經中提及:「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一切眾生的種姓有五類,包括菩薩種姓、聲聞種姓、緣覺種姓、不定種姓和無種姓(一闡提),這是從眾生在成就佛果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同潛質和傾向,並非要否定一切眾生本有的佛性。[1]十方諸佛均教導其菩薩種姓的弟子修習普賢行,即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以普賢之名安立此十大菩薩行,名為普賢行,為十方世界諸菩薩的必修科目。

普賢菩薩為發心眾生摩頂、加持

再者,經中普賢菩薩自述:「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一般而言,佛教以根、境、識三者構成有情眾生對外在世界的認識和感知,以眼根為例,眼根具有視覺神經等微細物質,當與外在的色境相接觸時,如在郊野公園遇到一群馬騮,牠們的形狀、顏色、活動,會透過光線反射到我們的眼睛中,從而激發起眼識,讓我們認識到外在的一群馬騮(當然第六識也會一同生起)。然而普賢菩薩所說的心聞,不是一般耳根、聽覺和聲境,而通過甚深的禪定將清淨的耳識和意識互相發揮到極致,能夠洞徹十方,與法界一切發起菩提心、修習普賢行的眾生相接觸,並以神通力親乘六牙白象前來,為該眾生摩頂、擁護、安慰、加持眾生,令其成就。

巧合地,早在十多年前,網絡上已流傳一則「誦普賢行願品獲普賢菩薩現身灌頂」的感應錄,現在網絡上仍能找到。該感應故事大概是講述一位男居士在誦《普賢行願品》時,身旁一位小外甥見到一尊菩薩乘著六牙大白豬(因小男孩不知道那是大象)前來,以甘露為男居士加持,清洗其罪垢。雖然筆者無法找到一手資料證明故事的真偽,但這個感應故事至少合乎《大佛頂首楞嚴經》中菩薩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以及《普賢行願品》所述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由此可見,眾生若能發心修學普賢菩薩十大行願必獲菩薩加持護念。

心聞圓通,斯為第一

最後,普賢菩薩向世尊報告自己修證圓通之方法與體證,並說明「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為第一」。可是,文殊菩薩在為眾生抉擇時,指出「心聞洞十方,生於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獲圓通?」由此可知,心聞圓通雖然可以洞徹十方,圓聞一切眾生心識,但不適合初發心菩薩。因為心聞圓通需藉由強大的因緣條件方可成就,普賢菩薩從初發心起,無量劫來修習不同菩薩行,福德、智慧、禪定深厚,能夠自由地運轉這種神通力遍聞十方法界,加持眾生。一般初發意菩薩便難以學習此法了。

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縱使我們無法體證心聞圓通,但從發菩提心起,每日憶念普賢十願,如理思惟,如有時間多讀誦《普賢行願品》及稱念普賢菩薩名號,在日常生活中常懺悔自己的過失、又能隨喜世間一切善行功德,在每一日臨休息前,將今日所作的一切善行功德皆悉供養諸佛及迴施一切有情,何愁普賢菩薩不來摩頂加持,令我們速得成就呢?

延伸閱讀

人生的意義


[1] 詳情請細閱麥國豪老師的〈你也可成佛嗎?〉和〈眾生也會成佛嗎?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