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前,宗蕯仁波切訪港開示,緣於為他出版書籍的關係,我得以「面見求道」。我記得當年只問了他一個問題:「佛教一直講無我,可是,將『自我想成是空的』是何等的困難,有甚麼辦法呢?」他沉吟半晌,微笑道:「這個問題,我也在不斷思索。」之後我再問他:「那我能做甚麼呢?」他有點開懷:「繼續思索,不停地思索,終有一天你會想到的。」
若干年後的今天,我早已不會想問這種問題了。
哲學家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他認為人的感官經驗並不一定準確及真實,不過這種思索和反省的自主性,能夠成為自我真實存在的佐證。
不過,人的自我意識,也會造成過度的自我執著,帶來人生莫大的煩惱。我們之所以想探究「無我」,其實也對應着企圖想將這個不能自控的自我意識予以消融。
聖嚴法師說:「『無我』並不等於甚麼都沒有,而是沒有煩惱的我,也沒有在乎自我價值、自我存在,或自我意義的我。因為沒有這些『我的』念頭,智慧和慈悲的功能才能完完全全、非常徹底、非常圓滿而普遍地運作,這就是『自我消融』,也才是自我真正的完成,也就是『真我』。」
我們人生的煩惱,根源於自我執著。然而,自我執著又是與生俱來的,還是需要先靠着「我」本體意識察覺的力量,對執著心加以反省及限制,調控到一個可以逐漸不斷產生慈悲及智慧的狀況。
所以,「無我」的終極意義,我們當然需要明白,不過真的人生修行,是從有意識地減輕自我執著開始,沒有將「現在的我」看得清清楚楚,那就不容易起修。自我意識裏面,也蘊藏着「覺性」,若然可以常常提起「覺性」的話,慈悲與智慧,自然會逐漸增長。
溫馨提示: 是 五蘊無我 或 五蘊非我, 似乎不宜單說無我, 以免引起誤會.
參考資料:
佢今正是我 我今不是佢 應作恁麼會 方得契如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