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放下我執與成見──青年佛教團體「青一釋」副團長的解惑與修行

(左起)「青一釋」副團長Meiling、團長Kathy和副團長Ricky。
(左起)「青一釋」副團長Meiling、團長Kathy和副團長Ricky。

千百個問號,懸在兒時的陳薇鈴(Meiling)和黃樂庭(Ricky)頭上。「為甚麼人要生存?人生是甚麼一回事?這個世界有神存在嗎?」沿著時光旅程尋覓下去,他們在佛門前停下,困惑開始從身邊流散。

一腳踏上前繼續追尋,他們成為了青年佛教團體「青一釋」的副團長,與其他年輕人一起探索世界。

充滿好奇的年輕人 解答人生困惑
 
目前在香港中文大學攻讀社工碩士的Meiling,曾跟隨朋友到教會聚會和唱聖詩,卻始終對不上頻道。

周遭的唱詩聲澎湃如海浪,更有人感動得落淚,而她卻只能站在岸邊。「他們解釋不到某些(哲學)問題,也無法說服到我。我認為佛學義理更能夠說服到我,有時向法師提出質疑:『我們看不見淨土,它真的存在嗎?』他們也會以理性、批判的角度去解釋,而不只得一個『信』字。」

談到佛學對她的影響時,一幕刺心的影像,闖進了她的腦海。從前她就讀佛教善德英文中學,老師曾在佛學課上播放日本人吃魚生的片段──店內一大堆鮮蹦活跳的魚,在食客面前展開。客人指頭一點,一尾魚便肉隨砧板上,被割下最鮮嫩的肉。牠們回到缸中後,只能搖擺著殘缺的身軀,游過短暫的餘生。

「我覺得非常震撼,世上竟有這種事!當時老師談的是『不殺生』,對我來說衝擊很大。為了吃,弄得牠半死不活的,是為了甚麼呢?我們有想過動物的感受嗎?佛教課上,我們會有很多這類型的批判性思考,反思自己的想法和價值觀。」

現時任職放射師的Ricky,也是佛教善德英文中學的畢業生。「我讀理科,追求理性的思考。我認為佛教是理性的宗教,有make sense(合理)的世界觀。佛學對於人生和人性的探究,特別觸動到我。從小時候起,我就思考人為甚麼要生存?為甚麼要做壞事?這是其他學科無法回答的,但佛教就告訴我,一切事情都有其因緣。」

中三那年,Ricky初次來訪佛光淨舍(青一釋的位址)。本以為自己會碰上一片寂靜、正經和嚴肅的氛圍,還有一群年齡比自己大的人。但那裏的年輕人朝氣蓬勃的笑聲、輕鬆愉快的步調教他愣住──原來佛教道場可以這樣青春、活潑!

自中三起,他便與同學們在學校舉辦上香會、點燈會和佛劇,跟全校同學分享佛學義理。這讓他對佛法理解更深,也「悟」出了向年輕人弘法的要訣。「不是每位年輕人初入佛門,都會拿著經書去讀:『原來這叫無常,若干年後世事就變了樣⋯⋯』這樣聽起來很虛幻。但如果演一齣佛劇;主角即使今天跟朋友很要好,可能明天就會分離,這樣用劇情說道理,就較易引起反思和共鳴。」

Ricky:「佛學對於人生和人性的探究,特別觸動到我。」
Ricky:「佛學對於人生和人性的探究,特別觸動到我。」
Meiling:「明白了甚麼是『因緣』後,我開始能夠生起慈悲心。」
Meiling:「明白了甚麼是『因緣』後,我開始能夠生起慈悲心。」

放下」的修行:放下我執與成見

修學佛法,撫平了Meiling和Ricky對於固有思想框架的執著。

青一釋是自負盈虧的團體,沒有恆常的資金來源。自2019年起擔任青一釋的副團長後,他們便得開始為資源安排而費一番苦心。青一釋十周年時,眾位幹事決定舉辦素食宴會籌款,為一眾支持者準備一場視覺、聽覺和心靈的饗宴。但原來,他們曾經十分抗拒辦素宴。

Meiling說:「起初我們並不想辦籌款活動,一來覺得太『老土』(俗氣)了,大呼『來捐錢給我們吧!』並不是我們的風格;二來我們從沒有辦過這類活動。擔心未能給予參加者難忘的一夜。」但資金不足,營運上又會有很多阻滯,他們陷入了兩難。

然而,「堅持己見」也並非他們的風格。「後來我們決定放下既定的思想框架,重新討論這件事,發現我們可用另一種心態面對。」Meiling、Ricky與眾位幹事憶起了當初成為「青一釋」一員的初心,將心態從「利己」轉移至「利他」後,事情竟然更順利了。

他們放下籌錢的包袱,把重點放在感謝和回饋十年以來一直支持青一釋的朋友。Ricky說:「我們辦活動時,較少著眼於金錢的問題,只想讓支持我們的朋友,整個晚上都有愉快的體驗,並看看現在的青一釋是怎樣的。我們轉換焦點之後,溝通和籌辦的過程也順暢多了。太執著於目標,事情反而辦不好。」

2019年青一釋十周年晚宴,Ricky與Meiling希望辦一場精彩的宴會,回饋支持者。
2019年青一釋十周年晚宴,Ricky與Meiling希望辦一場精彩的宴會,回饋支持者。

敞開心懷,認識他人和自己

回顧近年間,香港發生了許多震撼世界的事:雨傘運動、魚蛋革命、反送中⋯⋯不少人都與政見不同的人勢不兩立。Meiling和Ricky卻另有一番想法。

他們慨嘆,這些事件讓人反思甚麼是正念和正思維。Meiling說:「香港近年的政治事件,讓社會分為藍、黃兩個陣營。雙方都有各自的出發點和理據,我們可以嘗試去了解對方,建立更良善的溝通,而不是說:『你是藍/黃絲,我不跟你說話了。』」

「例如有不少上一代的人,都經歷過貧困的日子,自己吃不飽,卻要賺錢養活全家人。他們自然會追求社會穩定多於民主自由,認為有安樂茶飯便可以了。但新一代不同,他們更渴望擁有民主。」Ricky認為:「這並非對或錯,而是視角的不同。」

Meiling認為,「正念」是佛教帶給她的禮物,讓她冷靜下來,看清楚事情的因緣。「我們所看到的,就是事情的全貌嗎?可能遠在殖民地時期,事件的種子便已種下了。明白到人並非全知,便能以更開放的心態,容納不同的看法和角度。」

理解甚麼是「因緣」後,Meiling對自己和家人的認識加深了,而與媽媽多年以來緊張的關係也慢慢鬆開來了。她坦言自己曾經很不喜歡媽媽:「以前媽媽常常罵我,令我很憤怒。我不明白為何媽媽這樣不可理喻,總為了些小事罵我?」

她有許多事情想不明白。向人傾訴心事,大多只得到「妳冷靜點吧」、「妳媽媽這樣做不對!」的回應,心中困惑始終懸而未解;但與青一釋團員以佛法的角度討論後,視野便清晰起來了。

「明白了『因緣』的概念後,我開始能夠生起慈悲心,明白自己為何不喜歡媽媽,也明白她為甚麼發脾氣──媽媽的行為由她種種經歷成就,而我也有自己的經歷,那不愛受人操控的個性,也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我明白即使她發脾氣,我也可調節自己的情緒,冷靜應對。」

青一釋的「主打」活動「放榜夏令營」,是同學們認識自己的旅程。
青一釋的「主打」活動「放榜夏令營」,是同學們認識自己的旅程。

啟發同學們覺知自己身心當下的因緣

去放下對固有思想框架的執著,真正認識自己,也是Ricky與Meiling想要帶給同學們的信息。

他們希望在每年的「放榜夏令營」(青一釋的「主打」活動)中,啟發同學們面對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認識真正的自己。他們明白,對於十七八歲的中學生來說,「放榜」的意義並不止於選科升學,而是開始為人生負上責任的里程碑。

夏令營的核心主題之一,就是讓同學們突破社會主流價值的框架,不被它們限制了成長。Meiling說:「我們可以重新思考:真的要入讀大學才算是『成功』嗎?如果因緣不順,仍強迫自己去讀,會不會辛苦了自己?佛法說諸法無常,任何事情都會改變,包括社會的主流思想。體驗過夏令營的遊戲和活動後,他們會反思:原來我不一定要強迫自己讀大學,還有很多路可以選擇,不必執於升讀大學。」

「這也是禪修的修習──覺知自己身心當下的因緣。」Ricky說:「臨近放榜,學校老師和親人通常會提供不同的意見:繼續讀書、賺更多錢⋯⋯但同學們心底的想法可能不是這樣。或許在參加夏令營之前,他們也不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我們不會給予答案,只希望同學有個了解自己的機會。」

在車馬喧囂的都市中,Ricky與Meiling希望帶著佛法送給他們的滿囊禮物,一直走下去,為年輕人送上更多的青蔥翠綠。或許有天步進佛寺時,會看到更多跟自己一樣年青的臉。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