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工作時間長,但工作滿足感卻相對較其他地區低。今年一家研究公司訪問亞太地區員工的工作滿意度,香港的只有28%,在七個地區中排第三低。[1]分辨工作好壞的考慮因素很多,正如生命是否有滿足感一樣,視乎大家設立的目標為何,因人而異。以金錢為目標的可能會較重視工資,以權力為目標的重視階位,以服務他人為本的重視社會影響力,以人際關係為本的重視團隊相處是否融洽,以家庭為本的重視與家人相處的時間等……
不管大家工作滿足感的來源是否一樣,工作在市場的競爭和壓力推動下變得越來越機械化、量化和同質化。倫敦經濟學院的Sennett教授在The Craftsman一書中批評市場經濟以社會責任或競爭,迫使員工放棄從提升工作質量中可能獲得的滿足感,市場對匠心獨運、對工作精益求精的投入似乎不再重視。[2] 美國社會學家、哥倫比亞大學的Mills教授則在White Collar一書中剖析,對於一個匠人而言,産品和創作製造的過程就是工作的全部。因為對他們來說,心思和成果合二為一,所以每個工作上的細節都是有意義的。他亦能自主控制自己的工作,可以從中學習,可以運用和發展他的潛力和技巧。因此,Mills認為匠人的工作(work)、享樂(play)和文化間的關連是不能分割的。匠人的生計模式决定和融入他整個生活模式當中。[3] 如果我們的工作有如匠人一樣,將工作和生活融為一體,那我們又為何擔心在工作和生活當中取捨抉擇,要為生計而放棄生活呢?
佛陀在經中亦有教導,不管人是通過耕作、貿易、飼牧、射藝、政府公務還是其他技能謀生,只要他是善巧和精勤,對工作具備良好的判斷,能去好好安排和完成它,那他便可以算是業有所成,在現世中能夠獲得幸福和快樂。[4] 然而,佛教的八正道説明,工作的幸福和快樂是要依循「正命」──正當謀生的工作。佛教强調我們的身心健康受日常生活的思想和行為影響,它鼓勵我們從事有利於身心正面發展的工作,反之則不鼓勵。在《阿難問佛事吉凶經》中,佛陀對修行人如何通過合乎「正業」和「正命」去生活有詳細的指引。[5]其中在家人涉及販賣刀劍、人口、肉、酒、毒的五種業務為邪命。[6]佛陀將為了追求財富而行騙的人喻作獨眼的人,將正確的辛勤、明辨有漏與無漏的追求財富方法喻為雙目具足的人。[7]
佛陀視眾生平等,雖然提倡職業無分貴賤,但原則上還是要正邪分明。職業的界定並非與生俱來,亦非由世襲,而是由人的行動去區分。[8]佛陀教導在家人如果能夠通過辛勤、臂力和汗水,以正當的方法獲得正財,那這份財富實在是值得大家讚揚和喜悅的。[9]
如果大家有幸找到一份好工,我們又如何在工作中維持滿足感呢?如果還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我們又可以如何應對呢?下期再談。
[1]工作開心、抑或薪高重要?工作滿意度港排尾三,《經濟日報》,2016年6月28日。
http://topick.hket.com/article/1450845/工作開心、抑或薪高重要?工作滿意度港排尾三
[2] Richard Sennett, The Craftsma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p 28.
[3] C. Wright Mills, White Collar: The American Middle Class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 220-223. Original edition, 1951.
[4]《CBETA 電子佛典集成》南傳 (N), 第23冊,No.0007,增支部經典第8卷,八集第54,[0177a07-0177a10]。http://tripitaka.cbeta.org/N23n0007_008
[5]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大正藏 (T),第14冊,No. 0492a,第1卷, 《阿難問佛事吉凶經》http://tripitaka.cbeta.org/en/T14n0492a_001
[6]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南傳 (N),第21冊,No.0007,增支部經典第5卷,五集第177,[0246a02-0246a04]。http://tripitaka.cbeta.org/N21n0007_005
[7] Bhikkhu Bodhi, “Blind” (Aṅguttara Nikāya 1.29), in The Numerical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Translation of the Aṅguttara Nikāya. Translated from Pali by Bhikkhu Bodhi, Somerville: Wisdom Publications, 2012, pp 129-130.
[8] Bhikkhu Ñāṇamoli and Bhikkhu Bodhi, “Vāseṭṭha Sutta”, in The Middle Length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Translation of the Majjhima Nikāya, Somerville: Wisdom Publications, 1995, p 801.
[9]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南傳 (N),第23冊,No.0007,增支部經典第8卷,八集第54,[0177a12]。http://tripitaka.cbeta.org/ko/N23n0007_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