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應如何選取往生淨土的正因?

眾多的「往生淨土的正因」,我應選取那一個呢?

上文談及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信、願、行」,並不是往生淨土的條件,而是阿彌陀佛早為來生者準備妥當的「三資糧」,已歸入這句萬德洪名──「南無阿彌陀佛」,任由念佛來生者攝取和領納。根本上,阿彌陀佛的救度,及十方眾生的往生是没有條件的,任何人只要「一心迴願」,乃至一聲、一念,莫不皆往。

但有他宗他流的佛門中人卻換另一個題目,試從眾生往生淨土的正因來談論,企圖證明眾生之所以能夠得生淨土,總有一點條件、標準或要求,作為「生因」。按一般世間的「因緣所生法」來看,若要成就得生淨土大業,理應必先具一個自發的誘因作為主因,或名內因。

有了內因,加上外緣,因緣和合,才得成就「往生淨土」之果。甚麽是緣?是外因,又名助緣,是外在的因素,助成內因的變化。所以,外因或外緣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他宗他流的佛門中人認為,外緣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我們念佛,阿彌陀佛會加持我們,並在我們的往生因心起作用。

甚麽是得生淨土的正因呢?坊間的意見眾說紛紜,如要發菩提心,清淨心,起碼要有出離心,欣淨厭穢心等,或要修禪淨心,或要持戒淨身,或要修三福,或二福,乃至一福,或兼修地藏法門,或持咒、拜懺,如此種種,各適其適,有隨自意發揮,也有引經據典。眼前一大堆「往生淨土的正因」,我應選取哪一個呢?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 佛願作增上緣,致使五乘齊入

根據唐朝善導大師在註釋《阿彌陀經》的《法事讚》云: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原來,作為娑婆化主的釋迦如來已為我等凡夫眾生,選取一個往生極樂世界的要法,就是專復專地稱念彌陀名號。換言之,因也好,緣也好,「乃至十念」就是一切歸於念佛,盡在彌陀名號的功德力用!

淨土宗宗祖的善導大師在另一部著作《觀念法門》提出「五緣功德分」,即是念佛有五種增上利益因緣,簡稱「增上緣」,包括滅罪增上緣、護念得長命增上緣、見佛增上緣、攝生增上緣、證生增上緣。何謂「增上緣」?與上述的「因緣」完全不一樣!

「增上緣」是「四緣」(即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之一,此緣的力用太強,又名「強緣」,可以起決定性的作用,無障礙,故此緣雖是外力,卻「能作因」。念佛是一個佛力迴施功德的法門,而阿彌陀佛的名號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其光明力用是無所障礙的,故名阿彌陀。

因此,善導大師稱念佛有增上利益因緣,故名增上緣,而不是一般世間的因緣。善導大師引《阿彌陀經》云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是增上緣,不是助緣。

在同一部著作《觀經四帖疏》,善導大師云 :「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是強緣,不是助緣。

印光大師亦云:「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即阿彌陀佛以其果地的正覺(名號功德),成為眾生在因地的信願心(往生淨土),所以善導大師在二河白道喻說:白道喻「眾生貪瞋煩惱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也。」

一切善業迴生利,不如專念彌陀號

在《觀經》的定散十六觀文中,釋尊確實提及很多得生淨土的正因,除了定善十三觀,還有散善三福(即以三福為正因,九品為正行)、稱念佛名等等,只要行者「一心迴願往生淨土」,即可得生,這也《觀經》的經體。換言之,阿彌陀佛為了接引來生者,不計較各人以甚麼作為淨土生因,一律照收,只要來生者「一心迴願」,真的願意回老家就好了!

善導大師依此義總結《觀經》的中心思想,云: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即是說,釋迦牟尼佛仰望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其意願在於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故最後付囑阿難尊者,告訴未來世的一切凡夫,往生淨土的要法是「持無量壽佛名」!

善導大師在《般舟讚》又云:「一切善業迴生利,不如專念彌陀號」。換言之,一心將一切自己所修善業迴願求生淨土,都有往生的利益的,但總不如專念彌陀名號。因為稱名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指定、釋迦牟尼佛為我等娑婆眾生選定的往生淨土行業,故此善導大師說「稱名正行」是「正定之業」。

一切善業雖然是淨土生因,但問題在於「一心迴願」。一心是至心,若按善導大師的「至誠心」釋,求生淨土的心相和行相必須一致,才是真實心中作,即其三福正因的九品正行,一切自然而然,非造作,行住坐卧,內外一如,是名「至誠心」。凡夫動念舉止,作意作業,妄想分別,怎會是真實心中作呢?迴願既不至心,往生不定矣。

至於念佛往生,行者只要真心地說一聲「我願意」,回應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的呼喚,及隨順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的承諾,堅定地說一聲「我接受」,稱名自歸,不用迴向,而且必得往生,何以故?順彼佛願故!佛所起三業是真實心中作,「凡所施為趣求,亦皆真實」。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