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通法師,為你而來 (上)

那天在秀峰禪院,還記得我竟然這樣問慧通法師:

「師父,您是誰?為甚麼您會在此?」

法師輕描淡寫答道:

「為你而來(For you)。」

短短一問一答,法師已經揭示禪宗的本質──簡單、直接。公案(공안,kong’an)盡皆如此,答問者思惟交轉之速,不容有絲毫停息,悟道止於當下。「公案就是要你不去想,想是不會令你得到答案。」但問題是,不去想又如何得到答案呢?

法師眼見我心生疑惑,於是指著桌布問道:

「這塊布是甚麼顏色?」

「粉紅色。」

他轉眼又問:

「你需要想一下才回答嗎?」

的確不要。

來自韓國的慧通法師(혜통수님,Hye Tong Sunim),是華溪寺 (화계사,Hwagyesa)國際禪修中心的總監及指導師。位於首爾的華溪寺,享負盛名,以向國際推廣韓國佛教見稱。法師這次來港,行程緊密,仍肯抽空跟我們訪談,其機緣甚為珍貴。

不念一念,以心傳心

公案的精髓是當機直指,法師的問題非常簡單,問的是眼前所見事物,並未牽涉人生道理。「試想像是一條較深的問題,會牽扯出你的情感,面對它們,你可能會禁不住用心去想,找出答案。」然而這種態度絕不正確,將無邊無盡法門收攝於寥寥數字之中,這便是公案。

「對初機者而言,答案過分簡單其實會引起反效果,當下他可能接受了,回去後卻禁不住反覆沉思細味,不斷起心動念。」我是這樣覺得的。

「你一開頭的問題是甚麼?」

「您是誰?」

「對,您是誰?」禪師反問。

「我……我就是我。」

「甚麼是你?」

「我是……我自己?」我沉吟片刻,彷彿已掉進一個無止境的循環中。

「你所問的,基本上是所有公案的重點──你是誰?無論用怎樣的詞彙,哪種比喻,最終還是要回到這點。無論你問的是哪一道題,都反映出你的背景、想法。所以當你問我我是誰,我的答案不會有第二個,只能是『為你而來』。只有你清楚自己是誰,人生的意義是甚麼的時侯,才會懂得回答這個問題。」

禪的最高境界,是以心傳心。法師認為,真正的大師只需四目交投,即可傳達心意。時空、經歷等亦不再重要,即使二人素未謀面。文字名相,終歸只是輔助。釋迦拈花,迦葉微笑,微妙法門,教外別傳,即在於此。

想了數天,便出家去!

法師首次接觸佛法,是大學期間。

那時候法師一直勤力讀書,希望畢業後找到一份好工,過美滿幸福的人生,但內心深處,卻不禁問自己到底這是為了甚麼。在了解到無止境的追名逐利不會為他帶來真正的快樂後,他四處尋找答案,直到遇上一位僧人,是崇山禪師( 숭산선사,Seungsahn Soensa)的弟子,來大學教授英語。有時候他會在課堂上談到佛教義理,也提及一些崇山禪師的教法,一切都如此簡單直接,毫不花巧,卻又頭頭是道,瞬間把禪師吸引住。然後不消數天,他便決定出家。

那年,禪師二十五歲。

在華溪寺出家後,他接受了三年的訓練,期間通過崇山禪師創辦的觀音禪院(관음선종회,Kwanum Seon Jonghoe, KUSZ),接觸了不少國外的僧團。 其後他遠赴禪院位於美國羅德島的總部修行,多年來先後在不同寺院服務,當中包括同為崇山禪師籌建的無上寺(무상사,Musangsa)--在華溪寺停留長達五年後,禪師很快又會回到這裏。

僧人也要marketing

踏入二十一世紀,科技發展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這是個資訊爆發的年代,彈指間我們便能獲得大量佛教知識,跟上一輩得到寺廟裏向法師求法的景象差天共地,在外國及一些南傳國家甚至有僧團是否有繼續存在必要的激烈討論,韓國的情況又是如何呢? 原來,大家對僧團(saṃgha)的定義有點不同,一般而言我們用這個詞時,多意會為出家眾,但韓國佛教卻把四眾弟子一併看待。

法師指出,韓國僧人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專責修行,他們會為每年兩次的安居(안거,angeo)作準備;另一類則是工作僧,負責寺廟行政。管理寺院對這類僧人而言更像是營運一門事業,他們需嚴格控制財務狀況(Account + Finance ?),積極向外拓展行銷(對,marketing是也),招募新人(這個算是HR?),也會不時跟政府溝通,商討合作計劃,當然他們亦廣泛參與社會事務,為社區出力。

「如何跟社會大眾接軌是各寺院的焦點,例如我們要上課學習運用智能手機。起初大家的反應是為甚麼要這樣做,但時至今日基本上已經人手一機了。」

這當然也包括慧通法師:「我也有,是三星Galaxy。」說著他俏皮地搖了搖手上的電話。

事實上,法師認同自古以來佛法的傳播均有賴當時的最新科技--想當初印刷術是最先進的技術,而藉著它,僧侶得以將佛陀的教法廣傳開去。「我們不應只是為了樂趣才使用智能手機,而是要歇力將之應用到弘法事業裏去。」

不得不注意的是,韓國僧團的質素確實日益提高。曹溪宗(조계종,Jogyejong)是韓國最大的宗派,佔差不多一半佛教人口。他們努力向外推廣,名聲甚至遍及海外,例如會跟韓國觀光公社合作辦「住寺計劃」,鼓勵國內外旅客親身體驗寺廟的各種活動。若說隱憂的話,年輕人的確對佛教日漸喪失興趣,雖然這類計劃能治一時之標,要重新勾起他們參與佛教活動的慾望還是頗困難的,也需要長遠的規劃。

「修行是很重要的一環,要振興韓國佛教,非靠此不行!」法師信心堅定說道。

他的理由是,修行才是真正幫助到他人,這跟崇山禪師及整個曹溪宗的理念一脈相承。「真正的挑戰是,到底如何將禪宗講求的以心傳心,順利傳達給年輕一輩。」

「也許我也說說我的看法……」

就在此時,身旁的秀峰禪院住持及指導師大觀禪師加入了我們的討論。大觀禪師也是崇山禪師的弟子,多年來弘揚禪法,香港佛教徒是最熟悉不過了。

她說,事情要回到一年前的韓國世越號海難。

(待續)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