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光法師的寺廟、少年、經書(上)

慧光法師是台中菩薩寺的主持,他出生於台灣,在美國留學,回台後在星雲大師座下剃度出家,數年前於深圳弘法寺得到本煥老和尚傳法,是為臨濟宗四十五代傳人。
慧光法師是台中菩薩寺的主持,他出生於台灣,在美國留學,回台後在星雲大師座下剃度出家,數年前於深圳弘法寺得到本煥老和尚傳法,是為臨濟宗四十五代傳人。

跟慧光法師擦身而過,是去年九月的事情。秋風沒能把我送到他身邊去,明白這是因緣未到,不能強求,於是以一顆靜默的心,等待遇上他來自寶島的足跡。上月中旬,在好朋友Corrin安排下,我終於得以坐在他對面,聽他分享一段有寺廟、少年和經書的故事。

佛陀是生命的典範

慧光法師是台中菩薩寺的住持,他出生於台灣,在美國留學,回台後在星雲大師座下剃度出家,數年前於深圳弘法寺得到本煥老和尚傳法,是為臨濟宗四十五代傳人。他對我們說,認識的佛陀,對生命有深度和圓滿的了解,然後把所有的成就,拿出來跟眾生分享。他的結論是:「所以佛是很好的一位老師。」佛陀不是我們應該崇拜的對象,而是學習的對象。嚴格來看,佛教不能用純粹宗教的定義來界定。「按照西方對religion的定義,那是牽涉了人與神之間的關係、人如何從信仰中得到救贖。佛教不談這些,也沒有將焦點放在神身上。它引導大家怎樣去認識自己和豐富自己的生命,從而得到安樂自在,甚至解脫。」法師如此解釋道。

六祖惠能當初參學時,他跟師父弘忍首次見面,說的是「惟求作佛,不求餘物」。每人都有佛性,所有人皆能成佛。慧光法師認為,在生命的學習旅程中,假設你有一個心願,想要超越個人的限制和突破障礙,想要成佛,這樣的說話通常會得到他人讚歎,「相反想像一下,你跑到教會然後跟神父說要當耶穌,別人不詫異才怪。從中可以看到佛教跟其他宗教的差別。眾生平等,佛陀只是生命的典範和導師,真正的佛法是我們如何落實這種對自我的超越。」

走在前頭的菩薩寺

成立菩薩寺的初衷就是如何回歸到這樣的學習去,寺廟不只是信仰的空間,應該也包含教育精神。「讓我們開展生命,使它更深厚、寬廣,這是菩薩寺最重要的機能。」 慧光法師呷了一口咖啡,然後平靜地說。

菩薩寺的監院葉惠貞,這次也一同來港。
菩薩寺的監院葉惠貞,這次也一同來港。
菩薩是覺有情,發願要自覺覺他。慧光法師當時取名為菩薩寺,是因為這個時代需要有人走在前面。
菩薩是覺有情,發願要自覺覺他。慧光法師當時取名為菩薩寺,是因為這個時代需要有人走在前面。

這時,菩薩寺的監院葉惠貞補充說,「寺院的特色是簡單,因為簡單才可以映照出豐富。它支撐著每一位走進來的生命都看到自己複雜的特質,從而幫助眾生找尋自我的覺醒。」葉監院笑言在菩薩寺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喔,原來寺廟可以這樣子的!」,並不是只有她們才有能力做到,大家也可以的。

談到菩薩寺的名字由來,她說:「菩薩一生有兩大願,分別是豐富和分享自己的生命。要衝破障礙需要很大的心力,而這種心力來自對自我的信任和認識。沒有信心的話便無法再向前踏出一步,更遑論度眾生,生命的完整性建基於自身的圓滿。」

菩薩是覺有情,發願要自覺覺他。慧光法師當時取名為菩薩寺,是因為這個時代需要有人走在前面;打個譬如,不先拿自己開刀,又如何替他人施刀?葉監院又指,佛陀是大象,眾生是小象,都跟在大象後面走,菩薩寺希望能扮演類似的角色,「如果你不是主流,你肯定會感到孤獨的。然而這樣做的話,一方面你是在建立內心的大雄寶殿。這個神聖的空間每個人都有,面對外面的境況倘若仍能堅持,終將會令它煥發更大的光明。」

千里之外一線牽

慧光法師相信,寺廟最重要的是其功能而非大小,他也認同善用現代科技有助弘法。在他看來,大多數法師還是依靠傳統方法來講經說法,能真正運用網絡的只有小數,遠遠不足夠。「沒錯,菩薩寺空間不大,但可以透過網絡來接觸大眾。足不出戶便能聞法,那多好呀。有見及此,我們提供同步的視訊傳輸,而且還設有facebook(臉書)專頁,很受年輕人歡迎。佛法太艱深了,不易理解,如果採用軟性的手法,甚至帶點藝術性的表達方式,人們會傾向接受。」

法師對他們的facebook專頁非常滿意,畢竟不少人都通過它來認識菩薩寺,「網絡沒有地域上的限制,也是現代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道場如何從中跟大眾接軌,是我們要思考的重要課題。」 慧光法師毫不諱言說,建造雄偉壯觀的寺廟很浪費資源。菩薩寺一直的考量是,如何讓空間精緻化,但同時達到功能最大化。


讓年輕人泛起漣漪

除此之外,菩薩寺特別著重青年弘法這個項目。慧光法師在佛光山出家的那一段時間,帶領過青年團,所以有相關的經驗。法師打趣對我們說道:「學佛要趁早。」年青人剛步入社會,生命剛起步,建設正確的生命態度尤其重要,因為嚴格意義上的人生從那刻才正式開始。「佛教都靠老年人的話,要開展下去會很困難。他們已經從社會上退下來,影響力有限。相反年輕人此時正要踏進社會,如果他們能帶著佛法去跟他人接觸的話,所泛起的漣漪肯定很可觀。」菩薩寺積極設立社團、定期辦大型活動,目的是希望訓練各方面的能力,如領導才能──連自己也領導不了,又怎樣去領導群眾?

採訪當天,「兩傘運動」仍未結束,談到一群年輕人領導群眾的話題,我不由得聯想到參與運動的學生們。年輕人情願用激進手段來表達訴求,慧光法師對此還是頗擔心的,「為了達成某些個人期望,而辜負全部人,甚至不願意聽別人的想法,這並不是民主真正的思維。」

難道說慧光法師他是支持……的?慢著慢著,答案要留待下期分曉了。

(待續)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