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慈心和智慧

慈心可以幫助我們洞察生活。慈心培養法的修習應該已經對您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及與自我的關系有所啟發。例如,通過修習,我們了解到情感是可以培育的。對於許多人來說,這個認識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發現某人是否是我們的敵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態度。

人我界限的消失

慈心的修習對如何理解及處理我們與世界的關系可以產生根本性的影響。您是否有這樣的經歷:您與某個人展開爭論,但完全是在自己的頭腦中進行呢?我相信您熟悉這種情況。但您是否曾問自己您到底是在和誰爭論呢?大多數的人並不會如此深入地自我分析,現在讓我們來探討這個問題。很明顯,您爭論的對像並非那個具體的人——他也許還不在現場,即使在他的外表也無法與您爭論。考慮到這一點,結論只能是您在和自己爭論。您的部分心念(這部分被當作您自己)與另一部分心念(這部分被當作對手在您頭腦內部的代言人)纏鬥在一起。“真正”的對手完全沒有介入。(如果一方贏了,那到底是誰贏了——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您可以想想看。)

區分事實與幻覺

讓我們的思考深入一些。如前所述,您覺得自己在與人爭論,但實際上只是在和自己爭論。事實上,我們經常生活在這種狀態中,分不清想像和事實。我們在頭腦中進行的爭論對外部世界以及我們的對手是否有影響呢?也許不那麼直接,但影響肯定是有的。經過一番爭論,我們很可能心情很壞,這會殃及無辜,例如我們的朋友及家人。當然,也會惡化我們和對手之間的關系,因為惡念被強化了。在某種程度上,對手也是無辜的。他也許在忙別的事情,而不得不面對我們在心裡強化的消極情緒。

我們從中可以學到什麼呢?讓我們先關注這個基本的事實:我們在心裡激起某些情緒,然後這些情緒對外部世界產生了影響。我們還可以開始質疑內外部的區分。我們的心態影響了我們對人和世界的觀察。例如,我們也許會因為自己的幻覺而情緒變得很壞,然後傾向於從負面解讀人的動機(我知道這是幼稚的,但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就像我之前指出的,我們內在的爭論直接影響了我們對對手的觀感——也許正是因為這些心念,才把人作為對手,並進而影響我們對待他們的態度。

我們傾向於對“內部”和“外部”做清晰的區分。這似乎很自然,以至我們極少——如果有過——對此提出疑問。然而,我們已經看到,這種區分經不起細致的推敲。所謂的外部世界事實上是由我們的主觀狀態遭遇我們經歷的客觀存在而產生的。在坐禪(甚至行禪)中,有時內外部的區分開始模糊。我們開始認識到,內外部世界的區分並非那麼明顯,它們實際上是同一個世界——出於無知,我們將之一分為二。

在慈心培養法中,同樣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在培育慈心時,我們的心胸變得曠達。我們不再覺得,為了得到快樂,我們主要(或只)需要滿足自己的欲望。在練習中,我們很快發現,當我們考慮他人並給予良好祝願時,我們感到極大的滿足和快樂。我們認識的改變是我們自我認識完全變化的開端。

“無私”

對於“無私”這個詞,大多數的人有復雜的感情。它也許讓我們聯想到苦行僧似的自我否定或自我憎恨。但是慈心的修習讓我們發現,放棄狹隘的自我,是快樂的、令人心滿意足的體驗。與其將無私看做是對自我的壓迫,不如將之視為心量的放大——理論上,心量的放大永無止境。

慈心培養法的修習有助於我們從受局限的想法、觀點、情緒和行為中解脫出來。根據佛教的傳統,這項修習能使我們覺醒(或覺悟)。這也許並非您生活的目的,但本著慈悲的精神,我祝願您順利地探索內心的豐富世界,並從中找到快樂和滿足——這是您固有的潛力。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