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時,老師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是增長知識,行是體驗過程。所以,從知與行的經歷中看見自己有所能,亦有所不能。
對事物有所感知才能活化腦袋、增長智慧,這是學習和令人格成熟的必要過程。
學友隨即提問:「常聽聞念經、閱經、行經,各有甚麼異同及功能?」
讀經、誦經的功德
經典及論疏是佛陀及祖師流傳給我們的智慧,佛教名相:「文字般若」意味著通過言語文字來悟入佛理。那麼,讀經有甚麼功德?
先略述「讀經六大功能」:
一、明心--如鏡照心、煩惱漸減;
二、解義--每讀一次經文,多一分認知;
三、修定--有助收攝六根,專心意念;
四、弘法--引發他人的善根;
五、護法--受持讀誦佛經,如同佛住於世;
六、祈福超度--誦經能嘉惠生者及亡者,一切三界眾生都因之而獲益。
(註一)
修學經文的方式
眾生由於不同業因、生活背景、性格傾向及志趣,在學習過程中自然會產生不同方法及效益,在此先分享我對修學經文的一般淺見:
念經:藉著聲調來緩和波動的情緒及集中意念,繼而引發思惟的作用,深入經典內涵。
閱經:藉由文字來認識、吸收知見。
行經:把吸收到的經義在生活中實踐及體會。
方便不同根器的眾生
為適應不同性情的人,在佛教傳承中,發展出千百個法門,以方便不同根器的眾生,經典是其中一種法門。
不管選擇甚麼法門親近佛法,「信」是首要條件;「信為道元之母」,是學佛修行的第一步。人類學習的方式是「知行合一」,由抽象觀念轉化為實踐的能量。
在學習的過程中,如只是口講則會迷,若只是行動亦會妄。
「解行並重」是學佛的導航器;理解是基礎,實行是體會,兩者交替運用及吸收。
讀入、理入、行入,三者互為因果
讀經、研經均屬於方法;前者是吸收、後者是消化。兩者交替行持,活用於生活,有助增長智慧、信力及願力。
眾生品性及環境各異,人人信仰的深淺亦不同,有人只求庇佑、有人求增長智慧、有人求成聖成賢、通達佛道、轉識成智等等。
如在修習過程中能認知、理解及活用經義,必定會增長我們信心,並在成佛過程中,提供不可思議的助力。
註一:摘錄自《禪門》,聖嚴法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