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師恩:永恆浩翰的星雲

家師雲大師,如來如去,然而,大師精神一直都在⋯⋯

2023年2月5日,佛光山開山雲大師 (1927-2023) 圓寂,享耆壽97歲。近年世界政局動盪不安,一直還以為待疫症退去,我們仍有機會見面⋯⋯

所作皆辦 元宵圓寂

全球人類經歴三年疫症禁足閉關、經歴生離死別的折磨,正當大家終於重拾希望,終於可以春節團聚、歡度元宵之際,驚聞星雲大師在今年首個月圓之日於世間所作皆辦,在一片祥和的春日下午、眾弟子的念佛聲中,在人間示現圓寂。我和世界各地的善男子善女人一般,雖知無常,仍不禁悲痛無比。無限的思念、無量的感恩、無盡的慚愧,一一湧上心頭;未及完成的家業,未及報告的心事,未及再見的一面,皆得放下。無常來得太快,事情做得太慢。

大師畢生大力推動人間佛教,以出世心,做入世事。師父廣結善緣,三好四給,法水長流五大洲,他對己嚴謹,待人寬容。師父對師公是滴水之恩,湧泉以報。不肖弟子如我,卻反而是湧泉之恩,滴水以報。活至半百,入佛門廿多載,卻要直至得知師父上人圓寂,才察覺自己的愚癡和怠惰之甚。今世已無緣在大師座下剃度出家,更遑論回到大師身邊觀其身教及風采。

聽得懂的佛法

回想起親近大師的因緣,是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隨在何文田佛香講堂做義工的父母參訪寺院,每年到香港紅磡體育館聽大師講經,大師以淺白故事說明佛學高深哲理,那是聽得懂的佛法,令人會心微笑的、心領神會的妙法。一次隨父母到跑馬地東蓮覺苑參訪,得知有香港佛教學院的課程,因好奇而入讀,四個月的課程,令我對佛學產生濃厚興趣。一次有緣代表學生與大師會面,他問我的發展方向,年輕的我答:「希望如法師般。」其實我當時並沒有想出家的事情,只是希望如法師般具智慧又自在。大師回應說:「你長得美麗,不適走這路。」實情與外表無關,他只是給人信心和歡喜。回想起來,大師思想速度之快真是驚人,他一目了然,早已洞悉我學佛軌跡另有因緣。

1999年秋,星雲大師與香港佛教學院學生合照。
1999年秋,星雲大師與香港佛教學院學生合照。

上山學佛 偶遇大師

在千禧年,我辭去原有的優差,上山學佛。在佛光山叢林學院的日子,是人生中最美妙的時光,雖未脫胎換骨,但生命價值觀已幡然一新。山上的歲月,刻苦而靜好,充滿法喜法樂。師父上人是偉人,舉世矚目的宗教領袖,馬不停蹄地在世界各地弘法,我等小輩不敢攀緣,一直沒主動聯繫。然而,法緣微妙,縱然與大師相見時候不多,仍深感師徒間一直是心接心。

在叢林學院就讀的學生需支援常住的大型活動,也順道實習,一次領導人到佛光山拜訪,我被安排負責接待,在雲居樓六樓電梯前靜候貴賓到訪,電梯門打開,是星雲大師的出現,我作為學生感到非常驚喜,但礙於個性內歛,沒敢揚聲,也不懂向大師行禮,反是大師認得我,與我招呼。可見大師上至權貴,下至無名學生,都平等對待,照顧周到。如大師沒到海外弘法,在本山時,總抽時間與叢林學院學生開示。那是直接的教育,也見證他的「人生三百歲」,大師長年近乎不休不息,為弘法利生廣度有情而耗盡三百歲的生命力。

入讀叢林學院那兩年,曾有較多機會與大師接觸,第一年學期末時,在檀信樓内大集會堂的台上領受從師父親手頒的獎項;第二年期末参與在台北中山紀念堂舉辦的佛光山梵唄讚頌團,一連串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梵唄讚頌編曲,介紹佛門教育與行儀。讚頌團演出圓滿後,大師出現台上,掌聲雷動,喝采歡呼不絕,彩色飄帶與花絮紛紛從上而下飄至,表演的叢林學院四眾學生,有法師讚頌、有像我一樣的在家女生,以敦煌舞者脇侍。學生們近距離地站在大師身後,同樣面向大眾,諦聽師父向大家說法,大師身形魁梧,站在他身後,剛好遮蓋了台上射燈的灼熱燈光,見到的反而是大師在發光,周邊天花亂墜,片片曼陀羅華飛舞。我們見證大師透過聲、色、香,令大眾以歡喜心接觸佛教;體驗大師以文化弘揚佛法的理念和成果。大師「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的理念創建佛光山,而將菩提種子遍播五洲,廣度有情。幾十年多,初心不變。

2010年星雲大師在港大受頒博士學位
2010年星雲大師在港大受頒博士學位

下山廿載 常存思念

一晃眼,下山至今已二十年,2010年我在香港大學攻讀博士期間,大師獲香港大學名譽博士銜,典禮在陸佑堂舉行,典禮前我把訂製的畢業熊公仔奉上,大師見到即眉開眼笑。師父長年給人歡喜,慶幸我也曾有機會給師父歡喜。在港大博士畢業後我輾轉到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當研究員,師父有時吩咐侍者送我他的簽名最新著作,我也常問候大師及匯報近況。縱然並不常見,恆常心存思念。

尋找心中的佛光

2018年初夏,帶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碩士研究生,到台灣佛光山總本山參學,我命名該遊學團為「生命體驗之旅 —— 尋找心中的佛光」,師生到埗後先到佛陀紀念館內的滴水坊吃茶,一位研究生提到大師廣度有情,在他座下出家的僧侶過千人,儼如佛經中提及當年佛陀在世時的盛況,我才發覺大師廣度四眾弟子的數量。同年冬,我再回到佛光山總本山參加一場學術會議,開幕式在玉佛樓大殿舉行,大師在台上主禮,我被安排的座位與大師很近,清晰見到大師動腦部大手術後,頭上留下的明顯傷疤。我等小輩,難以想像大師一生中經歴過多少生死關頭。然而他如常平靜、穩重、機智幽默,向大眾交代近況,內容大意是他不掛礙生死,只是要有身體,才能與大家做朋友。都是為他人着想,現在想來,更覺感觸。

晚上學術會議完結後,大師仍不厭其煩,慈悲再接見學者們,我也是其中一人,雀躍地在眾中與大師合照,大師主動伸出手與我握着,隔着手套,我仍能感到大師的手傳送強烈的大能和溫暖,正如大師的心。正是這雙大能的手,大發菩提心,讓法水長流五大洲,令無明渺小的我,今生有機會聽聞佛法、步入佛門、踏上正確菩提大道。

2019年11月佛光山如來殿
2019年11月佛光山如來殿
2003年星雲大師在紅館講經,作者與家人。
2003年星雲大師在紅館講經,作者與家人。

期待再見 我的老朋友

2019年盛夏,大師93華誕,我隨永富法師領香港佛光道場大眾回本山向大師賀壽,龐大的佛光山寺,擠滿着世界各地來向大師祝賀的高官政要、各宗教人士、謙信弟子等,盛況空前。我在大眾當中遙遙向大師送上祝福。次日下山前獨自留後在山中漫遊,在選佛場前偶遇大師,一時激動,急步上前捉着大師的手問好,旁邊的法師見狀大為緊張,請我輕力,粗心的我疏忽了大師除了四處弘法,還因長年筆耕,手早已損耗受傷 ── 陳列館展出他用盡的墨瓶,數目之多可足以拼出幾幅牆。心中正自責自己的魯莽,抬頭聽見大師對身邊的法師說:「沒關係,她是我的老朋友。」那是我最後一次見大師及聽他說話了。他永遠為人設想,無我付出,個人承擔的辛酸不掛齒,一直不分彼此,給人信心、歡喜、希望和方便。大師輕輕的一句話,已具足待人處世的「三好、四給、五和」。

2020年大師為弟子首部專著《觀心自在:香港觀音誕與觀音信仰探源》封面題字。我斗膽懇請大師賜字時,仍在參加比賽階段,未知能否拿到赢得比賽的獎金出書,但大師仍二話不說答應了,那份信任與加持,實在令弟子感動。2021年再大膽求請大師為著作《緣繫敦煌》賜推薦言。本來拙作小書,不應打擾大師,但想這也是學生向大師呈上功課,更希望得大師加持,與世人分享美麗無價的敦煌佛教藝術。

人間三好 達至幸福

2022年冬,受上海星雲文教館館長滿蓮法師為準備癸卯年春節布置的啟發,設計了以敦煌三兔及佛光三好互動的兔年紀念金幣及相關文具,終於將有形無價的敦煌世界文化遺產,與無上甚深、無形無相、無盡藏佛法連繫,世遺文化與非遺智慧交會,成真善美的標誌。「三兔共耳」是敦煌莫高窟石窟中常見的圖案,人間佛教中的「三好」不單是一個賀新春的祝願,更是一個令人達至持續幸福的好方法。

另籌備一年半,請得師父封面題字的《人間佛緣:香港佛教學院廿三載》,內容滿溢九十位香港佛教學院歷屆畢業生,分享在香港佛教學院的各種學習經歷,是難得一聽的菩提心聲!也是一份為香港佛教歷史留一頁紀錄的文集。在千禧世代,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未有開辦佛學碩士課程,當時有一群來自各行各業的女青年,在思考生命課題,在公餘周末不去娛樂拍拖尋外快,而去入讀香港佛教學院,四點半起床、做早課、上堂、出坡等。廿三年後,不少已出家成佛門龍象,在世界各地廣度有情,一些回到自己的專業領域,具智慧和愉快地發揮所長,一些學懂活好當下,常行三好,自利利他。本希望能夠有一天將此書面呈給大師⋯⋯然而相信大師已早知我們的心意。

2023年初,我在中環集古齋遊蕩,在看書看畫時偶遇一位資深佛友,閒聊間談到近代佛教學佛及弘法的各種情況和現象,當中他表示特別欣賞星雲大師開山之時不是先建大雄寶殿,而是先創辦佛學院,可見大師對教育及培養人才的重視。那正是六十年代所建的叢林學院,當年從規劃設計、去竹開山、擔泥托石、上山鋪路建房等,都是由大師率領首批弟子學生一起親手建成。那晨鐘暮鼓的聲音,燕子穿過圓門滑翔而入,天未亮,大家摸黑安靜搭衣,排班上大悲殿做早課的清晨,出堂見破曉、聽鳥聲掃落葉、密集的課程⋯⋯充實而靜美的叢林生活,至今仍歷歷在目。

願心無盡 乘願再來

大師有遠見,早已創立國際佛光會及完整的僧團制度,佛光山系统將繼續完善運作。雖知依法不依人,但我們也仍將會長期思念大師的風采。感恩生得逢時,有緣遇上大師,弟子慚愧,未及精進。弟子定將這份思念化作精進的力量,不忘初心,安心辦道,續佛慧命,也讓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理念得以承先啟後,精神永存。

得知大師圓寂,與大師的法緣點滴一一湧現,卡在咽喉不成句,上至眉心集成淚。相信世界各地曾有緣親近大師的人,都一樣在緬懷大師的各種威德慈容。大師的慈、悲、喜、捨,他近百載的筆耕、言傳、身教,在在處處都展現著三好四給,淨化著身口意三業,他廣結善緣,讓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虛空有盡,願心無盡。大菩薩不捨眾生,祈願大師如所言的乘願再來,期待下生再諦聽大師的法音清流。

星雲大師,住世近百載,瀰漫佛光,永普照人間 ⋯⋯

三寶弟子 真靖 頂禮九拜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a7%b1%e6%85%a7%e7%91%9b%e5%8d%9a%e5%a3%ab/" title="Posts by 駱慧瑛博士"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駱慧瑛博士</a>

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人,香港大學哲學博士,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名譽副研究員及藝術顧問,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員,研究佛學及敦煌學。曾於香港中文大學等任教佛學及敦煌學碩士課程。專著《觀心自在──香港觀音誕與觀音信仰探源》(香港:天地圖書2020)為首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非遺組)」得獎作品,並榮獲第三屆香港出版雙年獎社會科學類出版獎,及著《緣繫敦煌》(香港:中華書局2021);編輯《饒宗頤佛學論文集》(香港:天地圖書2013);在《人間佛教學報.藝文》、《敦煌學國際聯絡委員會通訊》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