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照共業

隨著數碼相機的普及與流行,在人類的文明中,影像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每秒鐘在增長。數碼相機本身的售價固然愈來愈便宜,但更重要的是,數碼相機實在是無處不在,你可以在手提電話與電子手賬找到它,也可以在智能手機找到它。況且,數碼相機在使用上也實在方便快捷,一般人不需要對光圏快門以至菲林的特性有太多的理解,也不需要把菲林膠卷先交託沖印公司,便可以即時看到拍攝的成果。若果出來的照片未如人意,那還不簡單,即時再來一次。在菲林拍攝的年代,要減少這種偏差,每每要假手於人,得倚仗攝影師本身的經驗。但再有經驗,有時也難免會出錯。新郎哥的禮服領口在多張婚宴照片中,都出現了一道有點礙眼的細微摺痕,那怎麼辦?將錯就錯吧!難道再次發出請帖,號召所有親朋回到案發現場,重演這一場世紀婚禮嗎?

結果,「快照」(snapshot)文化大行其道。而跟講求企理唯美的「沙龍攝影」不同,快照的特點在於隨便率性,少計算。然而,快照也實在是太方便了罷,結果,我們除了把部分照片放到flickr、google photo等網上的照片分享貯存庫外,大部分照片大概也只是束之高閣,把它們放進早晚會被我們忘記的硬碟深處。於是,我們拍的照片愈多,硬碟的容量愈來愈大,忘記的東西也愈來愈多。但正如上次我在〈在賬簿中修行〉中提到的,要了解自我,除了透過仔細地審視我們的所思所感外,也可以通過鉅細無遺地記録我們每日的所行,以及我們的行為在世界上留下的種種痕跡。就此而論,快照可否成為一種有助我們理解自我,甚至某一群人的共同狀態(依佛教的用語,那就是「共業」)之有效工具?

記得有一段時間,曾經游走於各大專院校,在不同的學系擔任兼任講師,而其中一門開得最多的課,正是「創意思考」。該課程採取「課題研習」的方式進行,每每以一個特定的課題為切入點,訓練同學們的創意思維,尤其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記得有一次我們把課題研習的主題設定為「家」,而同學們的責任則是好好的審視一下自己家裡的狀況,找出一些他/她認為需要解決的問題,並以具創意的方式,回應這一些問題。於是,我們著同學回家以他/她們所熟悉的「快照」,拍下一定數量的照片,然後透過組織這一些影像紀錄,嘗試深入地理解他/她們家裡的現狀。由於是小組導修,我會叫同學把所有照片全部都攤放出來,再通過比較照片的同和異,突顯什麼是大家所共享的,而什麼又是他/她們個別所特有的。有趣的是,當我們透過這樣大量的影像比對後,我發現同學們所拍攝的,大多是他/她們所擁有的物件,而除了偶現的小貓小狗、兄弟姊妹或外佣,他/她們的家大多是空無一人的。後來,經過追問之下,才知道這些家境不算太差的孩子,不是單親家庭,就是父母常常為了工作而早出晚歸。結果,這些孩子最希望解決的問題,差不多都是要改善跟家人的關係。

年青人什麼也可以拍得一通很無聊嗎?其實他她們也照見了我們的共業。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