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與眼睛健康

香港失明人佛教會的兩位幹事──李啟德及李健,於佛門網B頻道節目《劃破黑暗》中提及,近年視障人士數目大幅增加,而且越來越年輕化。

這些視障人士的視力障礙,很少屬先天性,大部份都是後天形成的。箇中成因很多,有生理也有心理的因素。最直接的莫過於被襲擊至眼睛受損,正如李健所說,某些個案是與人結怨、打架致盲,故心靈健康也與眼睛健康相關──心靈健康的人較懂得包容別人、較少以言語或行為傷害別人,自然較不容易與人發生爭執而受傷。

後天失明比較常見的成因是眼疾,例如糖尿上眼、青光眼、視網膜脫落、黃斑點退化等。其中青光眼的成因之一是高血壓,而高血壓又與情緒相關──脾氣暴躁、容易發怒,則較容易出現高血壓。

不僅如此,人類身心關係之密切,遠超乎我們一般想像。中醫認為,若某種情感太劇烈,將會損害五臟之其一。古醫書《黃帝內經.素問》載:「暴怒傷陰,暴喜傷陽」,並進一步指出喜多(指過份的狂喜)傷心、怒多傷肝、憂多傷肺、恐多傷腎、思多傷脾。其中,眼與肝經相連,肝開竅於目,故「怒多傷肝」其實也會影響到眼睛健康。

元‧忽思慧《飲膳正要》書影
元‧忽思慧《飲膳正要》書影

此外,元‧忽思慧《飲膳正要》謂:「怒不可暴,怒生氣疾、惡瘡。」《黃帝內經.靈樞》云:「喜怒不節則傷臟。」西藏醫學也說多怒性急,易生膽病(按:藏醫所說的「膽」是一種與膽相關的元素,並不限於此一內臟。無論如何,中醫說「肝膽相表裡」,故藏醫此說也不違中醫所知)。由此可見,大喜大怒將導致許多身體問題。

忽思慧(14世紀),元代飲膳太醫,其《飲膳正要》乃我國首部飲食營養學專著
忽思慧(14世紀),元代飲膳太醫,其《飲膳正要》乃我國首部飲食營養學專著

引致後天視障的另一常見眼疾──視網膜脫落,與深度近視有很大關係。已發展地區往往較多人患上近視,香港的近視人數比例更於世界「名列前茅」。究其原因,大概是港人每天都由於工作及娛樂需要,長時間觀看電腦及電視屏幕,導致視力衰退。要知道,人體器官有如機器,使用過度便會損耗。正如《老子》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又,《黃帝內經.素問》曰:「貪味則傷腑……縱欲則傷臟」。貪色傷肝、貪聲傷腎、貪香傷肺、貪味則傷心脾。「貪色」指貪求種種眼見的悅目影像,刺激眼睛太多,結果將會影響肝臟。若肝不健康,眼睛也不會健康。

因此,欲促進眼睛乃至身體健康,即須避免情感過份高亢,保持心境開朗愉快;同時節制物慾,減少勞役五根(眼耳鼻舌身)。「善攝生者,薄滋味,省思慮,節嗜欲,戒喜怒,惜元氣,簡言語,輕得失,破懮阻,除妄想,遠好惡,收視聽,勤內固。」(《飲膳正要》) 這不正是佛弟子應有的生活態度嗎?

※ 更多香港失明人佛教會的資料,請瀏覽
https://www.hkbsb.org.hk/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