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淺談佛教如何看流行文化

南傳、北傳、藏傳佛教經典中都明確記載,「不歌舞觀聽」為在家、出家八眾必需遵守之戒條(見表一:不歌舞觀聽一覽表)。按照習慣性的思維,佛門中人似乎不應該觀看電視、聽音樂會、觀舞劇,更不用說親自唱卡拉OK、跳交誼舞了。

表一:不歌舞觀聽一覽表

類別

內容

出處

比丘

苾芻不應習學歌舞及往觀聽,此由染衣事不寂靜煩惱,制斯學處。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

T24.593a

比丘尼

若比丘尼自歌舞,波逸提。

《五分比丘尼戒本》T22.212a

沙彌

盡形壽不歌舞倡妓不往觀聽,持沙彌戒。

《沙彌十戒法並威儀》T24.926b

沙彌尼

沙彌尼戒,不得聽歌舞音樂聲拍手鼓節。不得自為亦不教人。

《沙彌尼戒經》

T24.937c

優婆塞

受優婆塞戒,復有二事所不應為:一者摴蒱圍碁六博;二者種種歌舞伎樂。

《優婆塞戒經》

T24.1050b]

今一日一夜不習歌舞戲樂,亦不著紋飾香熏塗身,如是修行聖八關齋,於是八關齋中功德不可限量。

《八關齋經》

T1.913a

不著香華瓔珞。歌舞倡伎不往觀聽。

《長阿含經》

T1.83c14

好色樂歌舞,晝息夜從彼;惡友與怠惰,士為斯大損

《善生子經》

T1.253a

亦不著香花,不聽歌舞。

《梵網六十二見經》

T1.264c

然而,也同樣是在經典中,微妙伎樂似乎早已與佛家結下不解之緣。佛陀出生時是,「諸天伎女於虛空中作妙音樂。」(註1)佛陀說法時是,「時釋迦牟尼如來,從其面門,放無量色光,遍照三有,雨種種花,諸妙音樂,不鼓自鳴,大地微動……」(註2)佛陀涅槃時的情景是,「先造寶輿雕鏤莊麗,以如來身置寶輿上,燒香散華,作眾伎樂,歌頌讚歎。於音樂中,而說苦空無常無我不淨之法。」(註3)《佛說阿彌陀經》中描述的佛國淨土更是晝夜六時,天雨曼陀羅華,各種樂器在空中自由飛舞,不鼓自鳴,天女聞聲起舞,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迦、共命鳥等神鳥,不分晝夜地唱出柔和、高雅的樂章……回到現實生活中,在敦煌壁畫中,有關音樂題材的洞窟有200多個,不同類型的樂隊多達500多組,都為了演奏出世界上最美妙的天籟之音;佛門早晚功課,梵唄樂器,唱誦讚嘆,不絕於耳……

人們不禁會問,同樣是佛典,為什麼對音樂的看法迥然不同?我們從音樂的內涵與形式來尋找答案。音樂的內涵起源於作者的生活體驗,表達創作人的所思所想,成為人們思想的載體之一,然後以節奏、旋律、和聲和音色四種不同的表現形式,確定每首音樂獨特的性格,喚醒聽眾心靈深處生命之音符──歡快、悲傷、慷慨、振奮等情感,引起共鳴。譬如說,《二泉映月》是阿炳用自己悲慘的身世譜寫而成,它喚醒了人們心靈深處傷感、無奈之音符,引發人們對酸甜苦辣鹹五味人生的惆悵與回憶﹔而大多數韓劇主題曲喚醒人們心靈深處溫情、幸福之音符,激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靡靡之音喚醒人原始天性之音符,令人在溫柔鄉中沉淪;而黃霑的《滄海一聲笑》,喚醒人們心靈深處陽剛、俠義、飄逸之音符,激發熱血男兒指點江山的豪邁情懷。主流搖滾樂喚醒人們心靈深處彷徨、發泄和叛逆之音符,強烈的節奏和狂野的風格煽動人們奔放無羈的激情,令人癲狂、幻滅;而優美柔和的輕音樂喚醒人們心靈深處輕鬆、甜美、歡樂的音符,使人聯想起藍天白雲、鳥語花香,有消除煩惱、緩解疲勞之功效。

以上通過對音樂的內涵及其表現形式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音樂的表現形式僅僅是工具,而它要表達的內涵,才是佛教所關心的主題。佛陀制定「不可觀歌舞」戒,戒除的是擾亂人心智的靡靡之音。與此同時,諸佛菩薩、歷代祖師大德深知音律的巨大威力,以音聲作佛事,以淡遠寧靜、空靈和緩的梵音妙樂,喚醒人們心靈深處清淨、和諧、安詳的音符,達到化世導俗、淨化人心的目的。《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云:「如來隨諸眾生意樂信解,出妙音聲隨宜說法,令諸眾生咸得解了。」(註4)諸佛菩薩以音樂化導眾生,正是出於此意。同樣,善巧地運用流行文化,為弘法利生服務,亦不違背佛陀對機說法之要旨。

根據《辭海》1989年版的解釋,流行文化是指「迅速傳播或盛行一時」,成為一種地區文化、普及文化、大眾文化、通俗文化,在民眾中的影響極大,可以作為佛教在大眾中極速傳播的媒介。事實證明,佛教自創立起,其傳播的方式便與流行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早在印度河流域文明(3000BC–1500BC)時期,瑜伽修持便已產生,到公元前六世紀佛陀時代,冥想苦修依然流行,演變成佛教的禪修,流傳至今,風靡全球!同樣,佛教從傳入中國那天起,便在隨順不同時代的文化而得以傳播,不斷地發展壯大,並最終深深地紮根於中國土壤之中,成為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兩漢時期黃老信仰與神仙方術盛行,大德們則以「清靜無為」的學說來介紹佛教;魏晉時期喪葬文化流行,大德們則大力弘揚「輪迴業報」的倫理觀念;東晉期間玄學興起,高僧們則大力弘揚與之相應的般若學,最終形成玄佛合流的局面……

隨著21世紀e時代的來臨,網絡文化盛行一時。因應全球網絡迅速發展的趨勢,何鴻毅居士高瞻遠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心血,創建佛門網,充分利用當今最流行的文化──網絡文化,弘揚正法。更令人讚歎的是,東蓮覺苑弘法精舍出版《Book for Buddhists佛門》,創刊號以「流行文化x佛學」作為主題,探討佛教徒如何看待流行文化;我們將從流行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網路流行語」中尋找答案(見表二:網路十大流行語一展覽表)。

表二:網路十大流行語一展覽表

2001年(註5)

2007

2008

2009

2009
(小學生)

9·11

你太有才了

做人不能太CNN

你媽喊你回家吃飯

本·拉登

和諧

裸體做官

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

有沒有搞錯

申奧成功

史上最

叉腰肌

嫁人就嫁灰太狼,做人要做懶羊羊

OK

入世

哦了

躲貓貓

哇噻

WTO

我看行

山寨

不差錢

隨便

翠花,上酸菜

俯臥撐

別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

氣死我了

出線

紙包子

範跑跑

被代表,被XX

QQ

工齡歸零

打醬油

又淘寶買的吧

反恐

平常心

我是北京派來的

曾哥純爺們!鐵血真漢子

沒勁

Flash

正龍拍虎

國家羅漢

哥廬舍了

由此表可知,「流行語」之所以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主要有如下幾方面的原因。1、「房價勇敢地做著『俯臥撐』,各種文化『山寨』著,無數奇事『囧囧』地『雷人』著……」這是2008年的「流行語」,簡明扼要,詼諧幽默,使人過目不忘。2、「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別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曾哥純爺們!鐵血真漢子」等2009年的「流行語」之所以能快速傳播,在於它抓住了時下的熱點,道出了老百姓當下的內心感受,引起共鳴。3、「做人不能太CNN」、「不差錢」、「嫁人就嫁灰太狼,做人要做懶羊羊」、「囧」、「我看行」等「流行語」因電視、電影、廣告、漫畫、網絡而流行。

由此觀之,「流行文化」的傳播形式值得我們借鑒。我們理應充分利用大眾傳媒(網絡、多元媒體、電影、電視、話劇、粵曲、流行歌曲、流行文學、雜誌、漫畫、報紙)和商品消費(時裝、廣告、流行玩物),鼓勵青少年通過多元媒體的製作(如電影、音樂、設計等),表現佛教主題,以此來增加人們對佛法的興趣。同時,我們在弘法時,若能以輕鬆、幽默的語言,及時回應老百姓關心的問題,必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達到更有效地弘法的目的,把健康的佛法帶入主流社會。當然,我們也必須注意到「流行文化」有時內容膚淺、內涵實用主義、概念模糊不清等弱點,容易使年輕人盲從,應以佛教的正見、正念加以引導、提昇,這正是佛教與流行文化交流的功用之一!總而言之,《六祖壇經》中的如下偈頌準確地說明了佛教對「流行文化」的態度:「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禦白牛車。」

註釋:

1《過去現在因果經》T3.625b。

2《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T10.912a。

3《大般涅槃經》T1.205c。

4  T12.257c。

5《中國青年報》,2002年5月6日。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