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近月幾位世界級的大師相繼辭世,大家在推崇他們非凡的學術和研究成就的同時,他們的同事親友亦讚頌這些偉人的心量丶堅忍和毅力。令人不禁思考心量和成就的關係。特别是以人類有限的感觀和眼界,如何能夠照遍古今,超越宇宙時空呢?

達摩祖師説人的心量不可思議:「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1]我們心寛的時候能容納宇宙,但是當心胸狹窄時連一根針都容不下。在此謹嘗試從「人」、「事」和「理」三個角度去了解心的寬窄,「人」包括自我和他人,「事」包括事件和物件,「理」包括道理和見解。在「人」方面,我們對别人的接受程度可以是親如手足,亦可以是恨之入骨。血肉相連的親人可以因為「事」和「理」而反目成仇,反之原本各不相干的陌生人可以相知相愛而海盟山誓、至死不渝。我們對自己身體和思想的心力更是強大,對自己的存在感、佔有欲和自我肯定都有很大的堅持。但如果連自己都容不下的時候,不論在身體和精神上亦可以有很大的排斥,出現自我否定或自殘的情況。

我們的心量在「事」件和「事」物上的跨度亦很明顯。比如説好吃的食物多多益善,不好吃的食物一口也吞不下去;阿諛奉承的美言無任歡迎,但令人難受的呵責一句都嫌煩。禪修打坐集中的時候其實時間會過得很快,但在不集中時卻有如坐在熱鍋上的螞蟻,一分鐘都忍不住。我們的心在「理」上的差別更令人驚訝。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很相似的基因和身體,但是心寬的時候,大師在地球上可以探索數百億年前宇宙的大爆炸,思考數百億光年外宇宙的演變。當人的心偏執在某些道理或見解上,可以引發人與人之間的種種衝突。比如說種族、宗教、政見上的分岐和糾紛,歸根究底都是成見、事件和人物的相互交織。成見引發衝突事件,事件和人物又進一步加深成見。

在文字或生活上意會心量的無窮或許也不太困難,但是要真正的明暸卻要通過修行照見「人」、「事」、「理」的實相,做到佛法所説的平等、放下、無執著,不再以二元分別的角度:「大小、遠近、好壞、喜惡、老幼、人我」等去執取。只要有偏差的角度,就看不到實相。而我們的行為(身)、語言(語)、和思想(意)只不過是我們心識質素不同程度的顯見和發露。如果我們的心受貪瞋痴所蒙蔽,我們的行為、語言和思想亦會受到影響。思想上憎惡,甚至繼而出口傷人或大打出手,最終「不順眼」的源頭都是一念之間。

要做到心量廣大就要學佛菩薩的智慧。仰山慧寂禪師問溈山禪師:「如何是真佛住處?」溈山禪師回答:「 以思無思之妙,返思靈燄之無窮,思盡還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 。」[2]溈山祖師提到我們心識的無窮,若能迴光反照,在事理超越分別,或許可以略為明白大方廣的佛菩薩,乃至心量廣大的大師,他們是如何打破人與人之間的藩籬、事理之間的框框。

聖一長老在《金剛經淺易》[3]中指出,佛在娑婆世界以忍辱波羅蜜悟道,因為娑婆世界諸惡充滿,非忍辱不行。忍辱波羅蜜的修行,「忍是指心」,不忍則起貪瞋痴,起煩惱,「完全是忍自己」。「辱是指境」,境從緣起有生滅,有生滅即非實在、是空。若然沒有實在的「辱境」那又何來「忍心」?正是如此通過智慧對自己內心世界的理解,佛菩薩和聖賢大德才能夠不懼歲月、不怕艱辛在修行、在修學上堅忍專心用功。古人說厚德載物,要成就大事業、大智慧就必需要做到無門慧開禪師所言「心包太虛,量周沙界」[4]。以廣大的心量包容不同的人事理,超越時間和空間,安住在自利利他的修行路上。


[1]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卍續藏 (X)第 63 冊No.1218第 1 卷《達磨大師血脉論》[0005b01]

http://tripitaka.cbeta.org/zh-cn/X63n1218_001

[2]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大正藏 (T)第 47 冊No.1990第1卷《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0582b06] http://tripitaka.cbeta.org/T47n1990_001

[3] 聖一法師《金剛經淺易》

[4]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卍續藏(X)第 69 冊No.1355第2卷《無門慧開禪師語錄》 卷下[0361c16]

http://tripitaka.cbeta.org/ko/X69n1355_002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