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從《父母恩重難報經》談到報答父母重恩

慈山寺舉辦「三步一拜報親恩法會」
慈山寺舉辦「三步一拜報親恩法會」

4月7日,慈山寺舉辦了「三步一拜報親恩法會」,讓大眾在寺內三步一拜,向父母或長輩獻花,為其誦經祈願,並一起歌唱時代曲《真的愛你》、《世上只有》,憶念親恩。


毋忘親恩 及時盡孝

對於清明節,人們一般只想到掃墓祭祖,佛教徒也許還會參加法會,久而久之,我們可能將之當作一種習俗或節慶,忘記了其原意。慈山寺的活動卻別開生面,提醒大家節日的真義是思恩圖報,儀式並非最重要,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達;而且清明,乃至重陽、盂蘭,都不是專屬死人的節日,更要緊的是趁著父母健在的時候盡孝。

是次活動的主要環節是拜佛,藏傳佛教正好有一個說法,指自身源於父母,利用自身作禮拜、捐血等,最能饒益父母。格魯派高僧祈竹仁寶哲《孝份無量》寫道:「由於禮佛主要乃以身體進行之修持,而又因此肉身乃拜父母及歷代祖先所賜、本來即歷代祖先及父母之身體的延伸物,故此,利用此源自父母的身體禮佛是最能直接利益他們的善業。」當然,任何善行或修持,皆可以迴向父母。

法師帶領參加者前進
法師帶領參加者前進

孝親也是修行

佛門一向重孝,眾多經典均提倡孝道,比較專門的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大方便佛報恩經》等;附帶提及孝親的更多不勝數,例如《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欲生彼國(極樂淨土)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清‧周克復《淨土晨鐘》記載,明朝的楊黼辭別雙親,去尋訪高僧無際大士,途中遇上一位老僧,老僧說與其尋訪大士不如求見佛陀,楊黼問佛陀在哪裡,老僧叫他速速回家,屆時見到一個衣履不整的人就是。楊黼抵家時,母親高興得沒穿好衣履便來迎接他,令他恍然大悟,自此極力事親。這是一個佛門經常引用的故事。


幾部名稱相似的孝經

《大正藏》的「經集部」內收錄了《佛說父母恩難報經》,署名後漢安世高譯,全經僅四百餘字,講述父母養育子女之恩德極大,即使子女心甘情願把父母抬在肩上千年,猶不足報;欲報親恩,應幫助父母得聞佛法,生起信心,樂善好施,增長智慧。

《大正藏》的「疑似部」另有一本《佛說父母恩重經》,失譯者名,來自敦煌寫本。唐・智昇《開元釋教錄》指該經提及丁蘭、董黯、郭巨等中國孝子的故事,可知是漢人杜撰的偽經。現今所見《佛說父母恩重經》雖然沒有此等孝子的文字,但學者發現此經有廣略兩種寫本,廣本多屬唐前期,具載上述孝子事跡;唐後期至宋代的略本,刪除了有關故事,可能就是為了避免露出破綻。筆者個人認為,此經文句頗多對仗排偶,真正從梵文漢譯的經文很難做到這樣的效果。


具中國特色的佛典

此外,坊間一直流通的《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題為鳩摩羅什譯,但並未收錄於《大藏經》內,什師的翻譯經錄中也沒有此經;有人認為經文風格通俗,根本不像什師的譯筆。學者相信,此經是把民間流傳(不被《大藏經》採納)的《佛説父母恩重胎骨經》、《佛説父母恩重難報經》、《佛説大報父母恩重經》之類的若干部經典、變文(取材自佛經的通俗文學)綜合在一起的國人創作。

筆者細讀此經,也發覺有些疑問。例如經文謂:「佛告弟子:欲得報恩,為於父母書寫此經,為於父母讀誦此經,為於父母懺悔罪愆,為於父母供養三寶……若能如是,則得名為孝順之子;不做此行,是地獄人。」不為父母進行與佛法相關的善業便要下地獄,是很不合理的。一般人即使不信佛法,以世間倫理侍奉雙親、止惡行善,亦不會墮落惡趣。

復次,該經又言:「佛告阿難:不孝之人,身壞命終,墮於阿鼻無間地獄。」無間地獄是地獄中最痛苦的一層,只有犯下五無間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損害佛法或聖者,才會墮入此獄,這是諸經一致的說法。殺害父母以外的其他不孝行為,固然是惡業,但不致受生無間地獄。

再者,漢文佛典很難在翻譯梵文原意的同時,兼顧押韻及排比、對偶、疊詞等等,充其量只會偶然出現一兩句,不可能太多。此經卻大量使用這些修辭手法,例如:

第一、懷胎守護恩 頌曰
累劫因緣重,今來托母,月逾生五臟,七七六精
體重如山岳,動止劫風,羅衣都不掛,妝鏡惹塵

第二、臨產受苦恩 頌曰
懷經十個月,難產將欲,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
難將惶怖述,愁淚滿胸,含悲告親族,惟懼死來

第六頌更表達了嚴父慈母配於天地的中國傳統思想:

慈母像大地,嚴父配於,覆載恩同等,父娘恩亦


父母十恩 真實不虛

雖然有法師主張最穩妥的是安世高譯《佛說父母恩難報經》,但也不反對流通《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後者即使疑點重重,其宣揚孝道的主旨卻與佛法相合。例如經中說父母對子女有十恩:懷胎守護恩(負荷重重的胎兒,放下自身日常活動而守護之)、臨產受苦恩(產前各種身心痛苦)、生子忘憂恩(生產時劇痛及擔憂)、咽苦吐甘恩(不辭勞苦照顧嬰兒)、迴乾就濕恩(致力保障孩子飽暖)、哺乳養育恩(不會嫌棄子女)、洗濯不淨恩(犧牲自己健康)、遠行憶念恩(經常掛念兒女)、深加體恤恩(恆願子女離苦受樂)、究竟憐愍恩(畢生愛護骨肉),凡此種種都是佛門深表認同的。

許多佛教文獻都提及,我們應感念父母恩德。不僅是現世的父母,由於自己和眾生都經歷過無數次輪迴,故每一眾生都必定曾於過去世中做過我的母親,每一世的母親都跟此生的母親一樣,對我們有種種恩德──甚麼恩德呢?諸論所載與上述十恩大同小異,故所有眾生都是我的恩人,皆應善待。


推己及人 博愛眾生

前述思惟被應用於「七重因果」法門中,用以培養慈悲心及菩提心。包括:

1. 知母──了知眾生都曾經是我母親;

2. 念恩──思惟母親對兒女的大恩大德(類似《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的十恩);

3. 報恩──思惟應報答所有如母眾生;

4. 悅意慈──思惟眾生皆渴求快樂,令其得樂方能報答其恩;

5. 大悲──思惟眾生皆厭惡痛苦,令其離苦才可報其恩德;

6. 增上意樂──發起令眾生離苦得樂的行動決心;

7. 菩提心──思惟只有自己成佛,才有能力幫助眾生真正離苦得樂。反覆串習,形成慣性,即能生起菩提心。

孝親不僅是世間倫理,在佛教中是等同侍奉佛陀的一大功德,更是慈悲心與菩提心的基礎,都是出世解脫不可或缺的。因此,修行者不可輕視此一現實人生的環節,所謂「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