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從抑、攝二門看淨土法門的九品蓮生

論析淨土的要義,不能離開法門的根本 – 第十八願

上兩文引善導大師言,淨土三經的要旨在於專念彌陀名號得生,而淨土法門的根本在於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所以,釋尊在淨土三經中,談及的阿彌陀佛餘願,包括第十九願,或談及其餘往生方法,包括觀想、三福等,總不能離開第十八願而作別論。

善導大師又釋言,釋尊廣開淨土要門--迴定散二善功德求願往生,目的在於引聖勵凡,從而應動一切不同根機眾生,使之破疑生信,故施以權巧之教,作方便說,為了引導要門行者進入真實之教,乘佛真實願力,仗佛真實功德,得生彌陀真實高妙報土。

既說「唯除」,何以五逆罪人念佛得生,迴心皆往?

念佛往生淨土成佛是釋尊出世所暢說的本懷,也是九界眾生所不懂提請的善法 (不請之法) ,故淨土法門是難說的難信之法。難中之難,莫過於《觀經》的下品下生文:何以五逆極惡凡夫,臨終至心稱「南無阿彌陀佛」,具足十念,即蒙佛蓮台接引,往生成佛!

此等六道凡夫所作所行,極之平常,但所得果益,卻殊勝無比,不可思議!歷來諸師對下品下生文有不同看法,極具爭議性。一者《無量壽經》的第十八願明言:「十念得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但《觀經》下品下生文卻說「五逆罪人,臨終念佛,具足十念,即得往生」,豈不是兩經自相矛盾?

有「神鸞」之稱的曇鸞大師對以上疑難有精闢的論析,詳見其著作《往生論註》的「八番問答」,尤其是「三在釋」--在心、在緣、在決定,解釋五逆惡人念佛往生的因由,精彩絕倫。大師謹案祖師傳承,以第十八願為法脈,及彌陀名號為經體來註釋,會通兩經,令人破疑生信,心悅誠報。

善導大師立抑止和攝取二門,會通兩經有關逆謗凡夫得生之文

但就以上問題,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釋下品下生文時,另有一番更全面、深入、獨到的見解,言:此義仰就抑止門中解。如四十八願中,除謗法、五逆者,然此之二業,其障極重,眾生若造,直入阿鼻,歷劫周慞,無由可出。但如來恐其造斯二過,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攝也。

善導大師指出: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十方眾生包括人天、聲聞和菩薩等,皆可來生其極樂國土,但以謗法五逆者之業障極重,故方便抑止說不得生;但若真的造此罪業,亦不是不攝取 (救度) 他們!這種方便抑止之法,普遍為父母教導子女採用,不難理解,何況彌陀慈父,視眾生如己。

善導大師又言:「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謗法者,其五逆已作,不可捨令流轉,還發大悲,攝取往生。然謗法之罪未為,又止言:『若起謗法,即不得生』,此就未造業而解也;若造,還攝得生。」此兩重抑、攝的說法,彰顯彌陀大悲願心。

話得說回來,試問有那一個流轉六道的生死凡夫,歷劫以來未曾犯五逆罪;又那一個未信受「念佛必生」的眾生,不曾謗此正法?若然阿彌陀佛將逆、誹的人排除而不能往生淨土,豈不是娑婆世界沒有一個眾生可以得生?

善導大師在《法事贊》云:「以佛願力,五逆之與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迴心皆往」。這是釋尊出世暢說如來的本懷,唯說彌陀大願海,落實了阿彌陀佛第十七願言:咨嗟稱阿彌陀佛名號,致使一切善惡凡夫,皆可以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而得生。

依抑、攝二門看《觀經》九品蓮生之文

依善導大師的「抑止」和「攝取」二門,也看出九品往生文中的「住胎時劫」、「華開遲疾」的玄機用意。其實,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中,沒有一個提及「胎生」、「九品蓮生」等,因為法藏菩薩發願一切來生其國皆如佛,所謂「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廣度諸眾生」。

只是釋尊在《無量壽經》末段主動提出「胎生」,並言胎生者皆因疑惑佛智,不明信彌陀名號,乃是彌陀光明智相,不憑稱念佛名得生,以此疑惑心作諸功德,或修習善本,求生淨土。其實,不信受專稱名號得生本身是疑障,甚至有「謗法」之嫌!

為了達到抑止的阻嚇作用,釋尊在胎生文中,特意提出「華內三障」--五百歲不見三寶、不得聞正法、不得供養諸佛,以恐防凡夫不乘仗佛力念名號,而依靠自力修三福,以隨緣雜善迴願求生淨土,故方便抑止言:『縱使得生,含華未出』,但亦不是不攝取此等行者自然化生淨土。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地觀釋云:「明修因正念,不得雜疑。雖得往生,含華未出,或生邊界,或墮宮胎;或因大悲菩薩入開華三昧,疑障乃除,宮華開發,身相顯然,法侶攜將遊於佛會。 」大悲菩薩是觀世音來開化具疑障的往生者。只要他們「識自本罪,深悔自責」,即時花開見佛。

佛門中不少道俗認為念佛往生罝於下輩生想,縱然往生,還需住入胎宮,歷十小劫、六劫,乃至十二劫等,才能華開見佛,斷言念佛的下輩之機似乎比不上修三福的上、中輩之機。殊不知九品皆凡,全因疑障而懈怠念佛,或將念佛當作諸行之一,故皆胎生,實非佛本願意也!

善導大師在論析九品往生文,立十一門料簡,當中有「機堪與不堪」及「受法不同」二門,示意散善之機有不堪受善法,六道凡夫不應誤認自是至心發願,行菩薩道,修諸功德的行者,更應憑念佛一行,仗佛功德,乘佛願力得生。

至於下品下生文中所言的「住胎十二劫」的問題,亦可從「抑止」和「攝取」二門去理解,要我們誡惡向善來念佛,故不宜單照字面解讀,硬說念佛往生者要住胎十二劫。往生者是否住胎,完全決定在疑雜--「心有疑,行必雜」,不在於其根機之輩品。

延伸閱讀

引聖勵凡,統攝萬機,破疑生信

「淨土三經」宗旨一貫── 唯明、唯標、唯說專念名號得生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