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嚴經》〈十地品〉略說七、八、九地菩薩境界與感悟

緣起與大意

本篇扼要地描劃《華嚴經》〈十地品〉在七、八、九地菩薩的境界論述,並藉此道出高階菩薩[1]在佛地前的過渡情況。所謂十地就是指菩薩初發心後經過一大阿僧祇劫修學,初見真如,得入第一地起,至成佛前的十地修學階段。此十地為時兩大阿僧祇劫。雖然這些高階菩薩與我們凡夫完全遙不可及,但從他們在修道位的經歷,可以體會到幾個饒有趣味而具啟發性的成佛關鍵過程。此即:

一)由雜染到清淨的過渡;

二) 「無生法忍」的證得;

三) 由有加行到無功用行的無相修習;及

四) 任運下指數級的善根資糧積集。

七、八、九地菩薩境界略說

〈十地品〉是《華嚴經》卷三十四,佛在他化自在天宮第六會時,金剛藏菩薩由諸佛摩頂後說出的十地菩薩境界。金剛藏菩薩先是默然不語[2],因恐眾生不解此不思議事而生劣解,繼而生惡見墮於惡道。及後經諸大菩薩再三請求下,才道少分,但對我們凡夫來說,已是難得的多分。這裏略去由初地到第六地的部分,只集中概說七、八、九三地。

首先說七地遠行地。七地菩薩是由初地菩薩經不斷精勤修習到達第六地後,能隨順觀察十二緣起相,及圓滿菩提分法[3],再以加行修習十種方便慧,得入第七地。此地距初地已極為長遠,故稱「遠行地」。此地亦是雜染[4]與清淨的分水嶺。菩薩在此前當然已知世間煩惱過患,但以乘正道力故,遏伏煩惱,不為煩惱所染。然於此地過後,超過一切煩惱,能令一切煩惱不現行,故能成就清淨行。此地亦是有功用行[5](七地前)與無功用行(八地始)的分界線。此地及前諸地須以不斷努力的加行,始能成就智功用行。但由此地開始,以深三昧力故,成就無生法忍[[6]],得以進入第八地。

次說第八地不動地。七地菩薩因能證得諸法本無生,離一切分別想,無所取著,猶如虛空,便得「無生法忍」,證入第八不動地。菩薩於此地即捨一切功用行,得無功用法。又煩惱不現前故,所以一切心意識行皆不現前。此際諸佛親臨其前,與起智門,令不入究竟涅槃,並囑咐當愍念眾生,且示佛之「十力,無畏及十八不共法」以為勉勵;又示意此地菩薩已得無量身,從今之後,以無功用行故,便如乘船入海,隨風而去,其所積集之善根資糧,遠不為以往之所及。又由此大方便善巧智力故,得觀佛「一切智智」所行境,及如來身所具「十自在」,故是二乘乃至第七地菩薩所不及。

至於第九地善慧地。此地乃八地菩薩因修習如來智慧,入如來祕密法,隨諸佛轉法輪,不捨大悲本願力,乃得入第九善慧地。此地菩薩善於說法,以善巧起四無礙智,得具法師行。所謂「四無礙智」,即法無礙智(知諸法自相),義無礙智(知諸法別相),辭無礙智(無錯謬說),及樂說無礙智(無斷盡說)。此地菩薩能於無量佛所,聽聞正法,聞已不忘[7],更以無量差別門為眾演說。此地菩薩能隨大眾心問難,又能各別解說,即「一一問難,各各不同,菩薩於一念頃即能領受,仍以一音普為解釋,令隨心樂,各得歡喜」[8]

理解與感悟

如果把這七、八、九地菩薩的修習看成是一個整體,那麼這便是地上菩薩[9]從初位到成佛之間的一個重要轉捩點,也是達到佛位前的一個重要階段。其中有幾個看似難以理解,但卻又是非常不思議的修道模式的根本轉變,直是具有非常跨階段的重要意義。下面且逐一娓娓道來。

首先是雜染到清淨的過渡。地上菩薩由見道入初地起,便不斷破除無明,伏斷煩惱,藉修習菩提分法,得以在第七遠行地由雜染世界逐漸過渡至清淨世界。然此過渡並非容易,須藉大願力及方便慧才能成就。《華嚴經》〈十地品〉有云:「譬如有二世界,一處雜染,一處純淨,是二中間難可得過,唯除菩薩有大方便神通願力。」[10]可以說這是第七遠行地的重大成果,是第八識轉依的里程碑。《唯識三十頌》有云:「(阿賴耶識)恆轉如瀑流,阿羅漢位捨」。這便是捨雜染的阿賴耶識轉成淨識的過程。地上菩薩在這世間所作的清淨行在這之前與之後有著莫大的分別。《華嚴經》〈十地品〉對這有一個生動的譬喻,說是「轉輪王[11]觀世」與「菩薩乘觀世」的分別。前者喻七地前,猶如俗世中的轉輪王乘天象寶遊於天下,以其勢力故,知煩惱過患而不為所染,但未名為超煩惱行,因其身仍不免處於雜染之世俗故。然後者則是第七、八地菩薩,駕馭菩薩乘遊行世間,以一切煩惱皆不現行故,隔絕污染,故是超於煩惱而行的。故知這種過渡,是里程碑式的,根本性的改變。

其二是「無生法忍」的證得。所謂「無生法忍」,是證悟一切法不生不滅的般若智慧。正如印順導師所言:「忍是一種智慧,與忍辱的意思是不同的。…… 即能夠將事物在内心中認得清清楚楚,能夠透徹地了解它,……所以忍是智慧的別名。」[12]「無生法忍」是一個漸修頓悟的過程。初地時已有少證,即對法性不生不滅之理已有初步的領悟,自此繼續修證,乃至到第七地已,頓悟一切法本來無生,亦無起無相,且初中後際皆悉平等,故而圓滿證得無生法忍,得入第八不動地。此時有諸佛現前,許譽其此忍第一,並囑咐勿捨此忍門,而須勤加精進。其實此種無生法忍的證得,與中觀般若行是一脈相承的。這與《心經》中的「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意趣非常相近。而這種觀無生法忍的成果更是在第六現前地隨順觀察「十二緣起」,得悟無有少法相生而得無相解脫門的基礎上成就的。這又與《心經》中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種觀十二因緣空相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見無生法忍的證得是合乎中觀般若行的。

其三是有加行到無功用行的無相修習。這可說是地上菩薩修行中的一個階段性的轉折點,也是一個重要而根本的修行模式改變。所謂「加行」,即是「加功用行」的意思,必須經過一番努力然後獲得成果。而所謂「無功用行」,則是自然而然(任運),不是用心思籌劃。第八不動地菩薩的自證境界,是無相無功用行,是任運自然地證悟無相(空性)境界,而不作功用加行的[13]。然而這種無功用行的無相修習,在凡夫來看,顯然非常難以理解,因為我們一般凡夫的行為,都是有相、有功用、有目的,都是在世俗基礎上,對有相事物作有意識的、有為的操作追求,因這些都是屬於有為法的範圍。但以有為求無為,那絕對是枉然的,了不可得的。所以在成佛的道路上,如果繼續作「有為法」的加行,是永遠不會達到證悟「無為法」的。由此可以推想,在證悟無生法忍後,始終要有一個根本性的範式轉變,才能進一步證悟無為。畢竟「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14]

至於高階菩薩遠離加行而作任運修行的情況,這裏有一段《解深密經》〈如來成所作事品〉的一段經文[15]可堪玩味。這段經文是關於文殊菩薩與佛討論「如來心」的問題,其内容大致如下。佛說如來已非心意識所顯(法身不可言心),但如來化身則可以說是非有心(即非有自我生起的「自依心」),非無心的(但却可因利益眾生,依有情而生的「他依心」)。然而另一方面,佛之法身既早已遠離一切加行(無加行故,則無心法生起),那「他依心」又如何生起呢?佛解釋這是由先前所修習加行力而生起的,但此種由加行而起的心法只能視作事物之變化(即因緣和合)而已。此時佛舉了一個「滅盡定」[16]出定的例子以作解釋。滅盡定有情的出定當然不是定中加行之果(因滅盡定中根本沒有心可作加行),乃是該有情由先前所作的加行力,令從定出。畢竟滅盡定加行前當有其他的加行,故滅盡定加行勢的滅去,即為其他的前加行勢力所取代。同理,如來藉先前修習方便般若加行力的緣故,乃可有心法再度生起(但注意此時生起的心只猶如事物之變化,是隨因緣生滅的)。

這段經文可能有點複雜,但重點有二。其一是佛的法身是遠離加行的。其二是佛的化身心(他依心)的生起由加行而來,而這種加行心却與「滅盡定」出定一樣,是因緣性的,是隨緣而生滅的。故此可以領悟高階菩薩須遠離加行而作任運無功用行的無相修習的重要性,否則一味加行,則其所得的果必然有勢盡的一日,那佛就不可能是「常樂我淨」的了。

最後是任運下的指數級善根資糧積集。這的確是一個非常不思議的進步過程。地上菩薩到了第八不動地時,便由有加行的模式變作無功用行修習的模式。而這種根本的模式轉變對菩薩的善根資糧積集絕對是一個跳躍式的階段變化。這就猶如「線性增長」對比「指數增長」一樣,絕不可同日而語的。經文如此說:「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於海,多用功力(即喻八地前有功用行),若至海已,但隨風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即喻八地後的無功用行),……於一念頃,以無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經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不能及。」[17]所以這種模式轉變絕對是超於指數級的。到了第九善慧地時,更能以此無功用智,於無量佛所,「悉以如是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聽聞正法,聞已不忘。」又說「此菩薩復更精進,成就智明。……有不可說世界微塵數諸佛眾會,……如是所說無量法門,菩薩於一念中悉能領受,無有忘失。……於諸佛所種種問難,得說法陀羅尼,所有善根,轉更明淨。」[18]這是因為在第八不動地時,菩薩已能得無量身,更能於第九善慧地時,總持三昧,於一念間見多佛。如此即猶如於一念頃,在平行時空中,任運而作多種佛事,由是令智慧得爆炸性增長。 

兹以圖表方式表示上述四項內容如下:

高階菩薩修行場景

結語

以上次第從三個橫切面描述了七、八、九地菩薩在各自層面的修習情況。又從四個縱切面綜觀了高階菩薩在四個方向的發展,包括從雜染到清淨的過渡和轉依,說明過去漸修的過程已有階段性的成果,從此捨去雜染的阿賴耶識成為淨識;而中觀般若的修習亦已達到翻天覆地式的「無生法忍」證悟,體悟諸法雖然紛然如幻,但真如却凝然不動的實相;從而能夠離緣起,離加行而作無功用行的修習,奠定了此後根本性的轉變發展,猶如由河入海,呈現指數級爆炸式的善根積集和智慧增長。這絕對是脫胎換骨的階段性進展[19]。此時距離成佛雖然還剩下一大阿僧祇劫,但其實在菩薩的任運下,已超越局限,沒有空間,沒有時間,處處自在,只是在不斷的救度無量眾生,但却以「並無眾生為我所度者」[20]的精神運作。如是如是,剩下的一大阿僧祇劫可能猶如瞬間飛渡。

另外,文首提到金剛藏菩薩在本會之初先是默然,後經其他菩薩再三殷切要求下,說出十地的秘密法。其本意是唯恐眾生難以理解,更因疑而墮於惡道。但其實從正面角度考量,其功德實十分宏大。試想,成佛是一個極其漫長過程,對於凡夫來說,更是極其遙不可及。但這〈十地品〉却描劃出一個成佛最後階段的華麗場景,對高階菩薩最後的修證過程作了具體的陳述,雖然還是有點不可思議,但其程序與輪廓卻已宛然呈現。想深一層,成佛的過程其實以最後階段最不可知,但現在說出了,便增加了整個過程的可觀性與可信性。這好比從銀河系的地球出發到仙女星座[21]一樣(距離250萬光年),過程艱巨而難喻,但如描述了在離開銀河系後到仙女星座的最後階段的話,那最難的,最不可想像的末段都呈現了,那便對於整個工程的信心有莫大的禆益。

最後,我們也可以結合其他經典,例如本文所引述的《心經》與《解深密經》中的一段,由之而看到其他經典所說出的義理,竟可與本經互相呼應,從而體會佛法的博大精深而不可思議。可以這麽說,佛經的確浩瀚,但雖然浩瀚,其宏觀上竟然是如此奥妙、圓融、周密而智慧具足,實非世間智慧所可比。

延伸閱讀
《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次參訪善知識,讓我們隨著童子求道,一探如何在修行歷程中持續深化菩提心⋯⋯


[1] 「高階菩薩」即指七、八、九地菩薩。

[2]《華嚴經‧十地品》卷三十四云:「然有其餘劣解眾生,聞此甚深難思議事,多生疑惑,於長夜中受諸衰惱。我愍此等,是故默然。」

[3] 菩提分法:即有助於證悟菩提的修道方法。

[4] 雜染法指一切有漏法(與煩惱相應的善、不善、無記法),與污染法不同。污染法指不善及有覆無記諸法。

[5] 此文後段[理解與感悟]標題下「其三」段再解「功用行」。

[[6]] 此文後段[理解與感悟]標題下「其二」段再解「無生法忍」。

[7] 聞已不忘,這種能力其實非常難得,因為這即對於所聞及所學不會忘失。知識及智慧不斷增長之餘,說法時亦能做到所說無誤,心中清楚明了,理念清晰,不會說前忘後或說後忘前。

[8] 〈十地品〉。

[9] 「地上菩薩」是指第一地至第十地的菩薩。

[10] 〈十地品〉。

[11] 印度神話中的統一世界君王。

[12]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一冊(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頌講記),新竹:正聞出版社,1993年4月,頁140-141。

[13] 見藍吉富《十地淺說》。

[14] 出自《金剛經》。

[15] 《解深密經》〈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云:

「爾時,曼殊室利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應知諸如來心生起之相?』

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夫如來者,非心意識生起所顯,然諸如來有無加行心法生起,當知此事猶如變化。』

曼殊室利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諸如來法身遠離一切加行,既無加行,云何而有心法生起?』

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先所修習方便般若加行力故有心生起。善男子!譬如正入無心睡眠,非於覺悟而作加行,由先所作加行勢力而復覺悟;又如正在滅盡定中,非於起定而作加行,由先所作加行勢力還從定起。如從睡眠及滅盡定更生起,如是如來由先修習方便般若加行力故,當知復有心法生起。』

曼殊室利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來化身當然有心、為無心耶?』

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非是有心、亦非無心。何以故?無自依心故,有依他心故。』」

[16]  滅盡定,是無色界中最高的定,其中前六識及第七污染意皆滅,只留下第七識淨分及第八識。〈大乘廣五蘊論講記〉如是云:「云何滅盡定?謂已離無所有處染,……所有不恆行及恆行一分心、心法滅為性。不恆行,謂六轉識。恆行,謂攝藏識及染污意。是中六轉識品及染污意滅,皆滅盡定。」

[17]〈十地品〉。

[18]同上。

[19]  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之意。

[20] 《金剛經》云:「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21] 仙女星座是一個螺旋星系,距離地球大約250萬光年,是除麥哲倫雲(地球所在的銀河系的伴星系)以外最近的星系。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